5月10日是國務院新設立的“中國品牌日”。不久前,農業部“百鄉萬戶”調查組在各地了解的情況顯示,農民不論是搞種植,還是搞養殖,收入都不是很穩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農業品牌,產品市場認可度不高。各地不時出現的農產品滯銷賣難,究其原因,大多數是沒有品牌的農產品。品牌強農業才能強,沒有一大批極具競爭力的農業品牌,農業產業永遠是一個弱勢產業。目前多數農業品牌的影響力僅在局部地域,跨省跨區域的品牌少,國際知名品牌更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托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要求,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品牌創建和保護。
他認為,世界農業強國無一例外都是品牌強國。當前全球農產品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市場競爭的制勝法寶已不再取決于規模,而是取決于是否擁有高品質和差異化的品牌優勢。適應世界農業產業發展潮流,必須加快品牌創建。
如今,打造吃得響的農產品品牌已經不是企業一家的事了。政府和市場的助力,讓品牌建設快馬加鞭。湖南湘西州副州長孫法軍,上個月在全國農業品牌大會現場身著漢服,通過網絡直播推銷湘西里耶臍橙。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為當地農產品“賺吆喝”了。
農業部將2017年確定為“農業品牌推進年”,提出將推進品牌與種養加緊密結合,以品牌覆蓋帶動種養加發展,用品牌覆蓋農業全產業鏈條,打造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新三品”,促進種養加上水平、農業質量效益全提升。
韓長賦對此表示,品牌是一條紅線,牽住這條線,就能帶活全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從頂層設計到各個環節部署推動,都要以品牌為重要引領,靠塑強品牌解決無效低端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的問題,靠打響品牌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
近年來,農業品牌推廣紛紛打出“安全、優質、綠色”的名片。業內人士認為,今后應把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貫穿始終,把綠水青山、綠色產品融入品牌價值,把植五谷、飼六畜、漁樵耕讀、耕織結合“小而美”的生態特色,打造成富國足民的“金字招牌”。
洛川蘋果、五常大米、西湖龍井、遼參等一大批特色鮮明、質量過硬、信譽可靠的農業品牌,為該區域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