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油國同意延長減產協議前,已有不具名OPEC人士向路透社“放風”,稱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海上石油庫存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這一表態支撐了OPEC有關減產行動有助于緩解石油過剩的論調。因供給過剩,去年WIT油價一度跌至30美元/桶以下。
沙特與俄羅斯達成共識,認為石油減產協議需要延長九個月至2018年3月,以減輕全球原油供給過剩。受此激勵,布倫特原油期貨在周一漲至每桶52.63美元,WTI也最高升至每桶49.66美元。
不過原油庫存數據一直在“打臉”原油多頭。美國石油協會(API)隔夜公布數據顯示,截至5月12日當周的美國原油庫存意外增加88.2萬桶至5.234億桶。遠超過下降240萬桶的預期。
其實本月初路透社就有報道稱,全球主要石油運輸路線之一的馬六甲海峽共有35艘油輪,總裝量為6,500萬桶原油。上述報道表明OPEC減產協議并未有效減少供應過剩。
摩根士丹利指出,運輸和進口數據顯示,全球石油供應量并沒有下降。相反,數據顯示,海運供應,尤其是OPEC海上原油供應量在今年第一季度實際增加了70萬桶。
由于這些聲明并沒有數據支撐,不免讓人對OPEC和非OPEC成員國減產協定的成效產生懷疑。而且盡管這些產油國已經開始減少石油出口和石油產量,但是近期關于延長石油減產期限的聲明也從側面表明,OPEC之前的工作并沒有達到其預定的目標。
IEA 5月月報指出,僅憑OPEC達成減產協議或依然無法拉低全球原油庫存水平,頁巖油強勁復蘇正迅速填補供應空缺,美國原油產能可能進一步提高,令油價反彈前景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