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假期監管層送出利好大禮包,節后首日A股跳空高開,但很快又陷入大小票分化的舊有格局。顯然,小票估值高,必然帶來較高的減持沖動,新規無非是把減持的時間拖長,如果上市公司質量沒有提升,或者估值沒有降到讓“大小非”認為低估的狀態,減持依然會出現。
如果把股市看成一個蓄水池的話,減持相當于一個出水口,減持新規把這個出水口變小了。另一方面,由于市場交易成本的存在,股市這個蓄水池也會因為交易成本“蒸發”掉一部分水位。因此,如果沒有在入水口增加活水,股市的水位并不會因為縮小出水口而顯著上升。更何況,新股IPO這個“出水口”還在。
什么是股市的入水口?就是增量資金。這個增量資金,要么來自新增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要么來自上市公司層面。從新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在市場弱勢的情況下難以吸引到大規模的散戶“韭菜”入市,近期反而有一系列清理金融杠桿的動作,讓不少杠桿資金、違規資金撤離股市,近期持續不斷的“閃崩”現象就是這些資金撤離的痕跡。要有“主動性”的增量資金,還要看上市公司大股東的增持。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大股東增持對股價形成利好。根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截至5月27日,2017年共有116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增持上市公司股權,增持次數達到304次,合計增持股數為21.91億股。雖然看起來數量不少,但相比2016年同期463次增持、27.97億股的增持量,還是少了不少。而如果和減持數對比,今年1~5月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東(包括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及其親屬)凈減持金額合計達到了572.88億元,而凈增持則為559.86億元,出水口依舊大于入水口。如果把時間拉長,這一差距則更加巨大:統計顯示,近七年來A股市場減持金額累計接近7000億元,累計增持金額僅略超2000億元,減持金額為增持3倍多。
股市的另一個“入水口”則來自上市公司的層面。一是分紅,直接降低二級市場投資者的持股成本;二是回購,相當于上市公司用自有資金直接注入股市。
不管是增持還是回購,本質上都是股市這個蓄水池的“入水口”。理論上說,如果有大量上市公司密集公告增持或回購,表明公司股價出現一定程度的低估,但今年的情況顯然復雜許多。不少上市公司的增持或回購,和股權質押跌破預警線需要出手維護股價有關。但如果增持或回購的股票不多,則會淪為單純的作秀,很容易被市場看破。如新黃浦(600638),股價在5月24日、5月25日連續兩天“閃崩”跌停,控股股東被迫連續兩天增持,但數量僅有區區40.05萬股,不到其總股本5.61億股的零頭。類似“花拳繡腿”式的增持,對于股價的止跌企穩效果并不顯著。
因此,在減持新規延緩“大小非”套現的同時,投資者要找到真正的牛股,還必須找到拿出大量“真金白銀”進行增持或回購的上市公司。某種程度上,增持或回購的比例越高、數額越大,才能表明上市公司的“真愛”。要做到有“真愛”,不僅股價要足夠低估到令人垂涎,更需要上市公司或大股東本身有充沛的現金流。通俗地說,就是要“多情且多金”,才能表明是“真愛”。
相比大股東增持,筆者更看好上市公司的回購。回購股份直接注銷,從某種程度上說明上市公司確實有較多的現金和較好的投資價值。在成熟市場,回購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引領市場走牛的動力。過去十年來,手握大量現金的美國公司熱衷于通過回購來提高每股收益,并提升其股票吸引力,成為美股維持慢牛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在A股市場,真正大手筆回購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但一旦出現則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比如中聯重科(000157),雖然2016年度出現虧損,但一季度已經扭虧為盈,賬面上坐擁上百億現金,公司認為行業有望見底企穩,因此推出10億元的A股回購計劃。5月24日到5月31日,中聯重科四度出手回購A股,耗資超過1.3億元。
又比如富安娜(002327),此前公司公告稱,截至2016年1月13日,公司實際回購股份數量共計263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3.06%,最高成交價為12.30元/股,最低成交價為9.68元/股,回購資金總額為3億元。不僅回購金額可觀,且現價顯著低于回購價。
另外,寶鋼股份、魯泰A、海思科、國元證券等公司在近年來也曾經多次大手筆回購,在某種程度上展現了上市公司對自身價值底線的維護。投資者不妨多關注此類“真愛”股,在公司業績穩定或向好的前提下,將回購的價位作為價值投資的重要標準之一,逢低分批布局,其中或許會有牛股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