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家在創業板上市的醫療機構,愛爾眼科醫院集團(下稱“愛爾眼科”,300015.SZ)近日又站在了輿論的“浪尖”上。之所以“吸睛”是因為,在短短的幾個月里,愛爾眼科的高管們就有10次減持記錄,其中還有同一名高管多次減持的情況。那么,愛爾眼科近幾年的發展情況究竟如何?高管又為何頻繁減持呢?《投資者報》記者近日詢問公司相關負責人,但未得到合理解釋。
增速下滑
愛爾眼科目前的業務主要有近視、白內障等眼科手術以及眼睛整形美容等,開展矯正近視手術12年,每年完成10萬左右白內障手術。不過,該公司近幾年業績增速沒前幾年那么“風光”了,也令這只投資者眼中的“高增長白馬股”的前景蒙上了一縷薄霧。
據公司年報,2016年愛爾眼科營收40億元,同比增長26%,而2015年的增長率達到31%,從凈利潤來看,2016年愛爾眼科扣除非經常性損益賺了近5.8億元,增長率為18%,而2015年的增長率則為45%。投資人有些擔憂其已過了“爆發期”。
有業內人士認為,愛爾眼科的利潤增長率還會不斷衰退,這與其“私立醫院”的身份以及市場分散還未成為寡頭或雙寡頭有關。就目前的眼科醫療市場數據來看,有著“大型知名醫院過飽和,中小醫院吃不飽”等現象,比如北京擁有1000余家大小醫院,一般的二甲醫院都設有眼科,但僅同仁醫院的占有率就超過40%。而愛爾眼科與公立大醫院的競爭優勢并不太明顯,現在也有很多患者對私立醫院抱有不信任的心態。
這樣的環境之下,愛爾眼科也未在私立眼科醫院市場中形成絕對的優勢。在未來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飽和的市場中,若沒有辦法突出重圍,發展空間只會愈加壓縮。
對于目前的這種狀態,愛爾眼科也試圖“調整戰術”。4月份其發布重大事項公告稱,公司將以1.52億歐元收購歐洲最大的連鎖眼科醫療上市公ClínicaBaviera,S.A.100%股份。
據其公告,ClínicaBaviera,S.A.具有25年的發展歷史,目前在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等國家共經營76家眼科醫療機構,其屈光業務在西班牙、德國占有率第一。董事長陳邦稱,“這將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厚股東利益”。
除了眼光投向海外,愛爾眼科還發布了一項增發預案稱,“愛爾眼科的醫院規模和數量將在長期內保持快速增加,在當前已基本完成中心城市、省會城市布局的基礎上,未來將加快覆蓋地級和縣級市場”。
不過對于公司是否能借海內外擴張重回“業績春天”,有投資者心里打了個問號。
首先,海外并購能否順利實現是未知數。此外,對于在國內的發展,眼科醫療機構前期投入很大,僅一臺做近視矯正手術的激光治療儀器就價值百萬元,據眼科醫療市場報告,一般新醫院2~3年才開始盈利,地級縣級市場受眾不如大城市廣,再加上回本期長,未來幾年的業績增速不容樂觀。而且,快速擴張是否能保證醫療質量,仍存在著較大風險,畢竟眼部手術是一個非常“高精尖”的事情,快速擴張則意味著更高的管理成本,且醫療事故對醫院來說又是“致命傷”,若出現問題對愛爾眼科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2012年就曾出現這樣的“黑天鵝”事件,當時一位臺灣名醫宣布不再做激光近視手術,引發了愛爾眼科股價大跌。
扎堆減持
“春江水暖鴨先知”,關于公司未來的前景,也許只有高管們最為了解。而近期,愛爾眼科高管們的頻繁減持,不得不引人猜想,高管們對公司未來還能保持高增速可能已失去信心,所以選擇在市盈率還高的情況下(截至目前為56倍)將手里的股份換成實實在在的“銀子”。
從今年2月份起,愛爾眼科的董事高管們就像商量好一樣,開始了集體減持,其中兩名高管曾三次減持。而且實際控制人陳邦連襟郭宏偉,西藏愛爾二股東及愛爾眼科三股東李力,在同一天以同一價格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分別套現1.13億元和8244萬元。
高管減持在A股市場本也不算什么,但扎堆一起減持,就顯得有些奇怪,這不得不令業界遐想,是否與公司下一步戰術有關,又或者此前發布的去縣級地級市場發展增發計劃,高管們本來就對此沒有信心,所以才決定集體減持。
不過,也有投資者提出另外的觀點,認為董監高賣股與他們薪酬不高有關。
據愛爾眼科2016年年報顯示,該年實際支付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報酬共計558萬元。具體來看,財務總監年薪不到50萬元,董事長和總經理工資僅50萬元,薪資最高的唐副總經理也只有80萬元,所以董監高才選擇賣股。
另外一個奇怪之處是,在高管集體減持之前,大股東曾在2016年年底宣布增持。
2016年12月19日,愛爾眼科發布實際控制人增持公司股份的公告稱,控股股東西藏愛爾醫療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西藏愛爾”)及實際控制人陳邦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當前公司內在價值的合理判斷,計劃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3億元。根據2016年12月19日公告,西藏愛爾及陳邦分別增持愛爾眼科0.03%和0.04%的股份。
大股東先選擇增持,過了兩個月董監高們集體減持,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由于公司方面未給出相關回應,真正的答案只有當事方自己知道。只是,需要注意的是,大股東的增持計劃遠未完成,未來進展如何,仍是很大的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