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多位血制品業內人士處獲悉,在長期供不應求的態勢下,2015年6月以來血制品產品價格中樞不斷上移,未來兩年多個品種價格可能繼續上揚。在A股市場,十余家上市公司涉及該業務。業內人士認為,血液制品領域發展將呈現強者越強的趨勢,具有較多漿站資源以及產品批件的企業將有更多機會。
部分產品存提價空間
近年來,血液制品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隨著臨床適用癥狀的增加、老齡人口數量增長,血液制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加之在新版醫保目錄中,血制品報銷范圍擴大,預計未來臨床需求將繼續增加。
供給方面,國家對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不再新批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對已有血液制品業務的企業新設漿站存在嚴格限制,血液制品行業漿源不足預計將長期存在。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與其他制藥行業不同,血制品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原材料的稀缺性。2015年采漿量約為5500噸,2016年采漿量約為7000噸,而當前國內市場人血白蛋白的需求量約11000噸。此外,限制進口也是造成血液制品短缺的因素之一。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認為,從血制品價格來看,在供不應求沒有緩解之前,除了白蛋白可以進口更低價格產品而難以提價外,其他產品都存在強烈的提價預期。具體看,凝血因子VIII主要由醫保支付因而提價空間較小;靜丙使用量大,涉及人群廣,出現大幅度提價的可能性也較小;纖原屬于一次性用藥,且用藥量相對較少,主要由患者自付,提價空間較大。
2015年6月以來,血制品最高零售價放開,2016年血制品進入量價齊升階段。從細分產品看,白蛋白價格穩中有升,靜丙漲價約20%,纖維蛋白原經過兩波漲價,累計幅度達到185%。
多家公司涉足該業務
目前國內血液制品企業的主要產品為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隨著國內醫療水平的提高以及免疫球蛋白類新適應癥的增多,血液制品產品數量、血漿綜合利用率將成為血液制品企業盈利的關鍵。
國內現有血液制品生產企業31家,大多數企業與上市公司有關聯。其中,上海萊士是規模最大的血液制品企業,2013年以來其收購了鄭州萊士(原邦和藥業)、同路生物和浙江海康。天壇生物正在進行資產重組,重組完成后,預計將超越上海萊士,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血液制品企業。除上述兩家公司外,A股市場還有華蘭生物、博雅生物、ST生化、人福醫藥、博暉創新、沃森生物等涉及血液制品業務。
從漿站數量來看,目前全國共有200余家單采血漿站,隸屬于28家血液制品生產企業。上海萊士數量最多,共有33家;天壇生物有18家,重組后可能達到近50家,華蘭生物23家,博雅生物10家,ST生化8家,人福醫藥4家。從投漿量來看,2016年華蘭生物總投漿量超過1000噸,其次是上海萊士和天壇生物,分別為接近900噸和683噸。
從產品批件數量看,華蘭生物擁有11個血液制品批件,數量最多;其次是天壇生物,擁有10個血液制品批件。上海萊士、博雅生物、ST生化的血液制品批件數量相對較少,只有6-7個。從產品格局來看,五家公司均擁有人血白蛋白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的批件,四家公司擁有人免疫球蛋白和人纖維蛋白原批件。
從產品產值情況看,博雅生物的其他血液制品(除人血白蛋白、靜注丙球)占比最高,達到31%;華蘭生物、上海萊士有約22%的其他血液制品占比。血液制品毛利率情況與產品格局相匹配,博雅生物毛利率最高,為65.78%,上海萊士和華蘭生物毛利率同樣較高,分別為63.55%和61.16%。
財通證券醫藥研究員沈瑞認為,目前中小企業血漿綜合利用率相對偏低,血液制品領域發展將呈現強者越強的趨勢,具有較多漿站資源以及產品批件的企業將有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