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莫股份是一家國內大型聚丙烯酰胺供應商,主營微生物法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等系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4月11日,公司對外發布了2016年年報,交出了一份與2015年度類似的增收不增利業績“答卷”。因存在 “實控人變更及多名董監高換人是否影響經營”、“大客戶集中”、“對子公司銳利能源的股權收購合理性” 等多個問題,深交所6月6日對其下發了年報問詢函,要求公司做出書面說明,提交補充書面材料,并按規定對外披露。
收購連續虧損子公司股權
從年報披露的信息看,寶莫股份在2016年做了一筆似乎不太明智的吃虧買賣,即以792萬加元收購連續三年都虧損的銳利能源24%股權。
對于寶莫股份來說,銳利能源并不是一家陌生公司,其是自己合并報表范圍內的子公司。2014年7月,寶莫股份通過子公司寶莫國際(香港)有限公司(簡稱“寶莫國際”)對Rally Canada Resources Ltd. (簡稱“銳利能源”)增資841.50萬加元,取得了銳利能源的51%股份,形成實際控制。
在那次股權收購中,寶莫股份在2014年信息披露文件中曾表示,收購銳利能源就是為了將它“打造為加拿大境內油氣勘探開發平臺,爭取三年實現年產油氣當量30萬噸”。然而讓人失望的是,在對銳利能源51%股權收購完成之后,即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銳利能源不僅沒有給上市公司帶來利好,相反該公司出現了連續虧損,報告期內分別虧損了471.30萬元、7264.80萬元、4775.21萬元,合計高達12511.31萬元。如果按寶莫股份持有的51%持股比例計算,僅這三年中,上市公司就承擔了銳利能源6380.77萬元人民幣的虧損。
從常理來說,這筆買賣做的實在是太虧了,理想中的金疙瘩反而變成了上市公司的一個“包袱”。按正常的商業邏輯,企業一般的做法應當是減負,可令人奇怪的是,寶莫股份不僅沒有進行減負,相反卻于2016年2月又通過子公司寶莫國際從康貝國際(香港)有限公司那里受讓了其持有的銳利能源的24%股權,股權轉讓價格為792萬加元。
是什么原因導致上市公司要進一步收購一家連續大幅虧損企業的股權,其目的性何在?難道僅僅只是錢多任性嗎?
季度利潤波動劇烈
除了難以理解的股權收購之外,寶莫股份本身的營利方面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報告期內,寶莫股份的營業收入為8.98億元,同比增長了21.08%,這樣的增幅還算不錯,但是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沒有隨著營收的增長而增長,相反同比減少了38.56%,僅實現了1482.97萬元凈利潤,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同樣也是出現27.41%的同比減少,達 662.13萬元,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增收不增利現象。
不但如此,根據上市公司年報信息,在“分季度主要財務指標”項下(見附表),2016年第一到第四季度的營業收入分別是2.37億元、2.08億元、2.32億元和2.21億元,各季度營收比較平穩,表現為上下小幅波動。然而,分季度的營業“質地”表現卻不理想,波動明顯。
在“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項上,第一季度盈利1698.09萬元,而第二季度轉為虧損163.04萬元,環比下降109.60%;到了第三季度又恢復盈利362.94萬元,環比大增322.60%;而到了第四季度則又虧了415.01萬元,環比下降214.35%。各季度凈利潤環比變動巨大,就像猴子一樣“上躥下跳”,這和各季度比較穩定的營業收入相比,實在反常。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上市公司在各季度營收相差不大的背景下,凈利潤反而上下劇烈波動的呢?對此,深交所在問詢函中也提出疑問,要求公司做出進一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