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早8時許,重慶育才中學考點一護考老師向警方求助,其不小心將幾十位考生的準考證遺落在賓館。九龍坡民警立即駕駛送考警務摩托車,送其返回位于黃桷坪廣廈城的某賓館。民警一路連闖多個紅綠燈,逆行穿過早高峰的車流,原本需要半個多小時的車程,僅用了十多分鐘就將準考證順利取回。(6月7日央視網)
準考證是考生進入考場時的憑證。除了新聞中的這種“馬大哈”老師外,每年高考期間,還有不少粗心大意的“馬大哈”考生,他們要么將準考證遺落在家里或賓館里,要么將準考證不慎遺失掉,直到準備進考場時才發覺。考生當時的緊張心情可想而知,所幸大多數考生都在民警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在考前順利拿回了準考證。然而,根據一些地方的考試紀律規定,也有極少一部分考生,最終因為沒有準考證而被拒之考場外,與當年高考“失之交臂”。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許多地方教育考務部門對考前忘帶準考證的考生,不再像以前死板地“一拒了之”,都有了人性化的處置方式。一些省份的教育部門規定,考生如果忘帶或者遺失準考證,可先進入考場應考。前提是監考人員要先驗證考生相貌,若與準考證存根上照片相符,考生便可進入考場,同時考生需要保證在下一場考試前將準考證送到考點相關部門。這樣的人性化處置方式,讓“馬大哈”考生少了緊張的心理,有利于他們從容應試。
其實,高考準考證也應該與時俱進進行“革新”。教育考務部門完全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將高考準考證徹底電子化——輸入考生身份證號、指紋、臉紋等個人信息,考生只要帶一張身份證,就可以通過按指紋、刷臉等方式快速進入考場。對忘帶身份證的,也可通過其他相關信息進行核對,讓考生進入考場應試。此舉不僅能節約大量的資源和人力成本,也讓考生能以輕松的心情參加考試,值得教育部門大膽嘗試。
總之,高考要從廣大考生的利益方面著想,教育部門可以在準考證、考務制度等方面進行相應的改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簡化相關環節和流程,以便進一步減輕考生的心理壓力,讓考生們都能不受外部條件干擾,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