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舉牌,《證券法》規定,投資者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的5%時,應在該事實發生之日起3日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通知該上市公司并予以公告,并且履行有關法律規定的義務。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舉牌”。
民生證券的研報認為,A股市場上的舉牌潮肇始于2015年,在2015年下半年達到高峰。在2015年下半年,上市公司被舉牌的次數達到130次。2016年有所回落,但與2015年之前比,依然處于比較高的水平。
誰在舉牌
民生證券表示,從舉牌主體上看,呈現多樣化的特征,主要有保險、私募、產業資本、國有資本以及個人舉牌,此外還有信托、多個不同性質的主體聯合舉牌等。
雖然保險是最引人注意的主體,但從2015年至今的數據看,險企并非最主要的舉牌主體,根據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的數據,私募基金、投資公司是舉牌次數最多的機構,考慮到很多投資公司是由產業資本控股的,只是產業資本的投融資平臺,比如恒大利用旗下多家投資公司舉牌萬科和梅雁吉祥。因此可以認為保險、私募基金、產業資本是這一輪“舉牌潮”中的主要參與方。
民生證券認為,2015年下半年舉牌次數大幅增加,主要由于2015年6月至8月間,受股市去杠桿影響,A股整體大幅下跌。不僅原先估值較高的創業板、中小盤股票價格下滑,許多大盤股、藍籌股在市場情緒的引導下也出現大幅下滑。這種市場環境可謂是舉牌優質的上市公司的良機。
對于產業資本來說,除了戰略上的收購外,一些產業資本舉牌股權分散、市值較小、盈利較差的上市公司,可能還有其他目的。大產業資本在國內資產收益較低、政府對地產融資的從嚴監管的背景下,開始轉向海外投資,需要大量的資金,有拓寬融資渠道的需求;而小資本本身就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如果能用自營資金就成為一家小的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再通過改組董事會獲得公司控制權后將其變成自己的投融資平臺,是產業資本頻頻舉牌的另一大原因。
誰被舉牌
通過分析被舉牌上市公司的市值、股東結構、行業分布、財務狀況、股息率、股票類型等因素,民生證券發現被舉牌的公司多數股東結構分散、中小市值較多,而在行業分布、股票類型上,也能看出一些投資者的舉牌偏好。
由于2015年是舉牌潮的起始年,舉牌之后公司的股東結構會發生變化,為了分析不受舉牌過程中股權變化影響,統一選取被舉牌公司2015年初的股東結構進行分析。數據顯示,127家被舉牌公司的股東結構多數比較分散。從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看,70%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30%以下,41%的大股東持股比例在20%以下;從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看,接近70%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在50%以下。
多數股權并不集中在大股東手中,方便了資本能夠通過二級市場購買舉牌,是部分資本通過二級市場舉牌對上市公司進行控股、收購的必要條件之一。
其次,從市值上看,多數被舉牌的股票屬于中小市值的股票,并非藍籌股。約86%的被舉牌公司的市值在200億元人民幣以下,即投資者以當前價格計算首次舉牌成本最多10億元,要約收購的成本約60億元。
投資者舉牌,多是為了分享上市公司的盈利或者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相對于一些大盤股、藍籌股,中小市值的股票對投資者來說,所需耗費的資金量更少,大資本與小公司在博弈過程中也更占優。因此,在舉牌標的中,中小市值的股票更受資本青睞。
被舉牌公司所處子行業分布較散,房地產排第一,其他行業占比均在10%及以下。在2015年至2016年11月初被舉牌的127家上市公司中,主營業務為房地產的公司為19家,占比15%,其次是設備制造、零售貿易行業。化工原料、電子通信設備、電力電網行業也處在前列,之間占比差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