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火爆的大宗商品今年遭遇滑鐵盧,部分產品今年以來的跌幅就超過15%,有的跌幅甚至達到25%。有分析認為,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變動,必然會對A股資源板塊上市公司產生影響。不過,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背景下,上市公司基本面有望繼續維持樂觀,但業績漲幅整體放緩。因此,在二級市場上,資源類個股整體以防御為主,但從估值和現貨價格來看,行業內也有分化,其中,有色金屬相對看好鋰電池產業鏈,另外,煤炭股也被部分機構相對看好。
部分商品半年跌15%~25%
大宗商品上半年走勢不盡如人意,截至本周一,包括焦炭、豆粕在內的11種大宗商品已在過去的一周跌破過2017年最低價,目前也依然在低位附近徘徊。2016年曾經領漲的黑色系板塊受制于需求疲軟與前期獲利盤了結兩個重要利空因素,走出了連續暴跌的走勢,4月~6月跌勢加劇。螺紋鋼期貨主力合約距離年內高點的回落幅度高達18.7%。焦炭主力合約本周一刷新了2017年的最低價,距離年內高點的回落幅度高達23.1%。
而化工板塊也受累于國際油價的低位徘徊,走勢萎靡。化工原材料——PP期貨主力合約一路下行,距離2017年高點的回落幅度也達到了20.8%。黑色系、化工產品目前的價格距離年內高點的跌幅在15%~25%的幅度。
有色金屬與農產品(8.850, 0.00, 0.00%)板塊則在諸多供需、投資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走出了產品分化的走勢。有色金屬領頭羊——銅期貨主力合約,目前的45320元/噸報價接近2017年的最低價格(即2017年的元旦價格)。豆粕6月已經跌穿了2017年最低點,距離2017年高點的回落幅度為10.7%。鋁價則相對較好,保持高位振蕩,目前距離4月高點的回落幅度只有8.3%,距離元旦低點依然上漲幅度超過了10%。
盡管走勢不佳,6月初的多數大宗商品價格依然遠遠高于2016年的市場均價。對此,生意社大宗商品分析師預期,國內大宗商品市場的長線牛市技術圖形并沒有被破壞,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環境保護政策等利好信息的預期比較一致。下半年,寬幅振蕩應是主旋律,產品與產品之間的走勢可能會進一步分化。其中黑色系、化工品、農產品中的部分產品受益于需求局部回暖,可能在從8月開始,完成V形筑底走勢。 影響
上市公司收入暴增難再現
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變動,必然會對A股資源板塊上市公司產生影響,對于2017年中報至年報影響較大。從中報來看,2017年上半年的多數大宗商品價格同比高出相當大的幅度。比如螺紋鋼現貨產品,2016年上半年的均價在2200元/噸左右,而2017年上半年在3300元/噸以上,兩者的差異高達50%,由此增長的主業收入足以讓鋼鐵上市公司出現扭虧為盈的轉變。
下半年,對于資源類上市公司來說,整體業績可能進入一個“穩步回暖”的趨勢。類似鋼鐵、有色金屬采掘類的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出現暴增數倍的概率將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