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午后,次新股板塊加速下行,截至發稿,鳴志電器(25.54 -10.01%)、格爾軟件(60.41 -10.00%)、安井食品(36.10 -10.00%)、韋爾股份(21.86 -10.00%)等10余股跌停,140余股跌幅超5%。值得注意的是鹽津鋪子(50.70 -6.80%)、皖天然氣(24.50 -3.01%)、國泰集團(25.92 -10.00%)等多只次新股盤中出現閃崩。
次新股估值下降帶來哪些影響?
5月19日,次新股紅蜻蜓(18.40 -1.50%)收報18.68元,僅僅高出17.7元的發行價約5%。此前的5月11日,紅蜻蜓盤中最低17.21元,一度跌破發行價。2014年IPO重啟以來,紅蜻蜓是第三只盤中破發的個股,另外兩只是紐威股份(15.72 -0.51%)、國泰君安(17.79 -1.50%)。此外,根據同花順(60.25 +0.00%,)iFind數據,目前兩市共有117只個股跌破發行價,次新股中,三角輪胎(27.14 -2.34%)、上海銀行(22.81 -0.65%)、中亞股份(21.28 -3.23%)、金誠信(17.70 -1.39%)、創力集團(8.31 -1.66%)也僅較發行價高出兩到三成。種種跡象顯示,次新股的估值中樞正在明顯下移,打新的收益空間也日益萎縮。由此,次新股整體投資價值的下降拐點大概率到來,而從大批量次新股中找到被錯殺的優質標的,將成為一件高風險高收益的事。
截至上周五,上市時間一年以內的次新股達387只。次新股的破發,某種程度上是由新股上市漲幅下降引起。大致邏輯是,交易所首次明確2017年將發行500只新股,市場預期被證實,從而擔憂存量資金無法托起源源不斷的次新股高估值,這直接導致新股上市后漲停板減少,并傳導至其他質地平庸的次新股,引起破發。當然,這一變化的本質原因還是市場對藍籌股的偏好日益明確,對次新股純概念的炒作開始望而生畏。
次新股估值中樞下降的直接原因:市場流動性下降的預期與次新股供給的穩步增加,形成鮮明反差。4月中旬以來,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趨于謹慎,而銀行間市場利率出現明顯上升勢頭,引發投資者對A股資金面的擔憂。盡管隨后的數據證明央行在4月份仍是“擴表”而非“縮表”,即擴大負債規模,投放更多流動性,不過,A股資金面緊張的大趨勢并未改變,而資金面下降拐點到來的預期也并未完全逆轉。加上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委外資金、對券商資管業務的清查,部分資金迅速從市場撤出,以滿足合規要求。整體看,A股中的資金近期以流出為主。
同時,次新股的供給以每周10家的穩定節奏繼續推進,而且預期將持續到2018年底。水池的水小了,而魚卻不斷增加,每條魚的活動空間自然會縮小。這是本輪次新股估值中樞下降的直接原因。可以預期,如果沒有增量資金進場,這種趨勢將持續。增量資金的進場,需要等到行情和市場情緒明顯好轉之時,目前尚無法預測時間節點。
次新股估值中樞下降的直接影響,是打新收益下降、次新股炒作降溫以及上市公司限售股東限售期自動延長六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