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A股市場也像習慣了霧霾的北京人一樣,不經意間享受到了多個藍天白云的艷陽天。8月份,大盤剛剛收獲了5.25%的漲幅,9月份前7個交易日又呈現了6.65%的給力行情。光大“烏龍指”事件后曾有人感嘆:其實讓大盤漲起來也不難!本周以來的放量大漲似乎驗證了這一點。從分析師的角度來看,9月份的開門紅不光改善了投資者的情緒(不久前還彌漫在市場的看空氣氛正在悄然轉向,有的人甚至開始談論上證指數重回3000點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市場中短期下行的趨勢,確認了行情的中長期拐點。
回顧A股在過去6個多月以來的波動可以發現,前期的調整實際上是政策預期、基本面因素和企業業績預期變化的結果,近日行情的強勢依托的正是這些因素的企穩或改善,并非是炒作資金的一時沖動之舉。政策面上,之前投資者期待新一屆政府拿出一些刺激計劃,央行釋放更多流動性,同時美聯儲QE的退出也尚未提上日程;不過后來這一切都不得不重新修正,投資者對于“保住底線、盤活存量”有了更清晰具體的理解,同時政府持續推進制度改革并鼓勵創新,在各個領域以鐵腕反腐、反貪和治理違法、違規,重建和強化了市場信心。雖然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未動,但貨幣流動加速,貨幣乘數已由2012年年底的3.86倍逐步增至今年二季度季末的4.09倍;央行在“錢荒”之后也適當增加了短期流動性的供應,各方關注的外資流出浪潮也沒有出現。投資者因而逐步形成了更為樂觀而又切合實際的全新政策預期。
基本面上也經歷過類似波折。今年年初業界對于經濟走勢的預測并不樂觀,隨著政府刺激預期的落空,今年年中前后經濟數據整體欠佳,大家對于前景更為謹慎。3月份至6月份的投資增速由20.9%降至20.1%,工業增加值增幅始終徘徊在8.9%至9.3%之間,反映制造業定價能力的PPI降幅由-1.92%擴大至-2.70%,匯豐制造業PMI由50.4%下滑至47.7%并連續3個月低于景氣線,擠掉了水分的5月份、6月份出口增速驟降至0.9%和-3.1%。然而從7月份開始,局面出現好轉。投資增速回升至20.3%,工業生產增速回升至10.4%,PPI降幅收窄至-1.6%,匯豐制造業PMI再度回到50.1%的景氣線上方,出口增速穩步回升至7.2%。這其中雖然有高溫、水災等事件性因素影響,但是國內外終端需求回升是不爭的事實,這一趨勢有望延續到今年年底。
上市公司的業績預期也在發生積極的變化,公司估值因而具備了修復空間。全部A股公司(非ST)去年中報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為11.54萬億元和1.40萬億元,同比增長9.1%和0.4%;其中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負增長的申萬一級行業分別為4個和20個。而今年中報上述兩項指標分別為12.66萬億元和1.56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9.8%和11.9%,營業收入和利潤出現負增長的申萬一級行業減少到3個和8個。鋼鐵(行情 專區)、交通運輸、非銀行(行情 專區)金融、建材等強周期行業的利潤由去年的大幅下滑不同程度地轉入上升通道,盈利能力顯著改善。當前滬深300公司的平均市盈率僅為9.23倍,至少具有10%至15%的中期回升空間。
從技術上看,5月份至8月份,深市日均成交金額一直高于滬市100億元至210億元,這表明資金對于周期性行業和藍籌板塊缺乏興趣;9月份以來風格轉換的跡象逐步顯現,滬市的成交金額重新超越深市,平均差額達到268億元的中等水平。長線來看,6年前,A股市場狂飆突進之后陷入了綿綿不絕的長期跌勢,去年12月份月初至今年2月份25%的連漲打破了2007年以來的長期下降通道;隨后半年多13%的回調并未改變行情長期反轉的態勢,9月份的強勢將成為新一波長期牛市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