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無論股市、債市還是貨幣市場都在發生著不尋常的事情。滬深300指數與創業板(行情 股吧 買賣點)指數表現迥然不同,估值體系出現了巨大的分化,主板4-5倍PE和創業板40-50倍PE長期并存;債市在超日債違約的影響下,剛剛展露出的平穩態勢不知是否會受到影響;貨幣市場頻繁出現“錢荒”,商業銀行(行情 專區)超儲率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合理水平,但是銀行間資金價格則出現了中樞上移。
非常態錢荒的出現,不是由于資金供應緊張,而是來源于旺盛的融資需求,其背后是中國經濟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方面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的顯性化。參考復星集團郭廣昌的觀點,這折射出了過去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循環”逐步走到了盡頭。
一是“美國居民消費、中國居民生產”的循環,其背后的基礎是中國的勞動力優勢和美國的杠桿率水平;二是“中國居民儲蓄買房子、地方政府借錢搞基建、開發商借錢蓋房子”的循環,其背后的基礎是中國房地產(行情 專區)市場的發展程度,以及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的杠桿率水平。但眼下,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等,維系這兩個循環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由于兩個循環趨于結束,部分高負債率、產能過剩嚴重的傳統行業,例如地產、金融、鋼鐵(行情 專區)、有色煤炭、航運等等,盡管估值便宜,但受限于行業自身臨景氣度下行、潛在風險高等原因,仍將在較長時間內缺乏趨勢性的投資機會。
如果2014年經濟運行平穩,通脹運行偏弱,那么估計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速在8%左右,比2013年大約下降1.8個百分點。同時,2014年的企業盈利增速可能出現前高后低,這與2013年企業盈利增速高點出現在三季度有非常大的不同。另外,由于通脹中樞大約3%左右,長期國債收益率繼續大幅上升的空間不大,流動性偏緊是趨勢,但也有回旋余地。改革紅利仍在,市場風險偏好較高。
因而,參考華泰柏瑞的觀點認為,2014年仍是結構性行情 ,主題投資也有表現的空間。個股選擇方面,周期還是非周期不重要,風格是大還是小也不重要,而業績能否符合預期才是最重要,投資需要更加深入細致地精選個股、挖掘機會,做到去蕪存菁。
有條投資線索將比任何時期都值得關注:改革。改革是中國發展的最大紅利,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回望過去三十年,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兩次高峰期。第一次是以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標志的農村和城市改革;第二次是以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為標志的市場化改革,而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成為又一次改革機遇期的起點。具體而言,可在具有國企背景的低估值價值股中尋找可能釋放改革紅利的公司,或是挖掘壟斷性行業改革所釋放出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