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私家車的迅速增多,停車難問題就成了社會普遍現象,做為一家提供智能停車方案的企業,科拓股份主營業務主要涉及智能停車場管理設備及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運營服務,讓停車場實現車輛進出免取卡、場內車位引導、反向尋車、無人值守停車管理和手機自助停車繳費等。近日,廈門科拓通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拓股份”)發布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1330萬股A股股票。
科拓股份通過IPO上市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持以得到更快的發展,其行為本身無可非議,然而該公司發布的招股書中卻出現了采購、營收與現金流量等相關數據不匹配,以及公司和參股子公司吉大聯合之間存在的不合常情的關聯交易情形,實在令人懷疑該公司披露的數據真實性?
采購數據連續失真
在招股書中,科拓股份并沒有直接披露報告期內的采購總額數據,但是,根據公司披露的前五名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及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增值稅稅率仍可測算出含稅采購總額,對比該公司披露的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中相關數據,可以發現,其中的財務勾稽關系存在明顯異常之處。
以2016年為例,公司向前五名供應商采購金額為2700.50萬元(見表1),占采購總額比例的39.44%,由此可推算出2016年度公司總計采購了6847.11萬元,考慮17%增值稅因素的影響(主要產品的增值稅稅率),含稅采購總額為8011.12萬元。同期,合并現金流量表中的“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一項的金額為8986.28萬元,這意味著,含稅采購總額要比“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少了975.16萬元,在正常的財務核算邏輯之下,這必然出現相應應付款項減少,或者相應的預付款項增加。
2016年年末,科拓股份的應付票據余額為565.97萬元、應付賬款余額為2427.55萬元,應付款項合計達到2993.52萬元,同比2015年末的應付款項合計1501.15萬元增加了1492.37萬元,也就是說,2016年公司應付款項余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近1500萬元。那么,是不是該公司存在一定的預付款項變化呢?
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2016年年末,科拓股份預付款項余額為288.31萬元,雖然相較2015年末的251.91萬元增加了36.40萬元,但同上述應付款項差額卻不能形成數據上的對應。在綜合考慮應付款項、預付款項凈值后,可以發現采購總額與相關現金流量之間的差額不僅未能得到合理數據的解釋,相反差額進一步擴大到2431.13萬元。也就是說,2016年有高達2400多萬元的現金流出及新增經營性債務沒有獲得相應的采購數據支持。
不僅如此,紅周刊記者通過對報告期內的數據測算,發現2015年也同樣存在類似2016年情況。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科拓股份的含稅采購總額5803.58萬元要比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一項的6910.87萬元少1107.29萬元,同期,應付賬款合計期末余額僅相比2014年增加了600.27萬元,預付款項同比2014年減少了16.34萬元。一來一去,整體核算的結果是,公司存在1723.91萬元的現金流出或新增負債沒有獲得實際采購數據支持。
科拓股份連續兩年存在數千萬元現金支出或新增負債未獲得采購支撐,這是一種非正常現象,實在令人懷疑該公司采購數據的真實性。
營業收入存在“注水”現象
除了采購數據存在疑問外,科拓股份營業收入也同樣得不到現金流量和負債數據的支撐。招股書披露,報告期內,營業收入從2014年6822.05萬元快速增加到2016年的18420.18萬元,3年的時間,營收整體增加了大約3倍,可謂是增長迅速。從“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與“營業收入”的比率變化看,報告期內分別高達118.78%、106.58%和90.80%,顯示出公司在報告期內銷售收現情況還是表現不錯的。然而,如考慮相關現金流量和應收、預收款項數據之后可以發現,公司在2015年和2016年都有較大部分的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量等相關數據的支撐,存在“注水”的可能。
以2016年的情況為例(見表2),該年度營業收入為18420.18萬元,考慮17%增值稅因素,含稅營業收入為21551.62萬元。同期,合并現金流量表中顯示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6726.20萬元。從財務對應關系看,含稅營業收入要比現金流量表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多出了4825.41萬元。這在財務核算中,這個差額必然會形成相應的應收款項增加額,或者預收款項的減少額。
2016年年末,公司的應收票據為220.40萬元、應收賬款為7152.61萬元,合計應收款項金額7373.02萬元,這相比2015年增加了3755.82萬元,與前述的4825.41萬元理論差額仍相差1069.59萬元,那么是不是同期預收款項出現減少所致呢?
2016年,科拓股份的預收款項余額為4438.39萬元,相比2015年的3694.23萬元不僅沒有減少,相反還增加了744.16萬元。結合前述的1069.59萬元差額,可以發現在2016年中,公司竟然存在高達1813.76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獲得現金流量的支持,也沒有形成相應的應收款項和預收款項。
相似的情況還發生在2015年,該年度營業收入為11877.34萬元,考慮了增值稅因素的影響,含稅營收13896.49萬元要比同期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一項多出1237.48萬元,同期,應收款項余額合計要比2014年增加1795.81萬元,預收款項余額要比2014年增加1011.93萬元,綜合核算下來,當期也存在453.60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獲得相應現金流量的支持,也沒有沒有獲得相應負債數據的支持。
連續兩年都出現了大額含稅營業收入沒有獲得相關數據的支持而被“架空”的情況,且2016年的差額還遠遠大于2015年,這不由讓人懷疑,招股書披露的科拓股份快速增長的營業收入和高比例的收現情況,是否真實可靠?
關聯交易有失公允
招股書中,科拓股份披露,公司控股或參股了十多家公司,其中,吉大聯合精密機械(廈門)有限公司(簡稱“吉大聯合”)是公司重要的參股子公司,名稱在招股書中多次出現。
吉大聯合是于2014年12月11日在廈門注冊成立的,主要業務為銷售道閘產品,認繳資本為200萬元。記者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到,截至2016年年底,全體股東實繳資本均為認繳額的一半,即合計實繳資本為100萬元。隨著2015年6月吉大聯合原股東陳建明將其持有的該公司35%的股權轉讓給科拓股份后,科拓股份對吉大聯合駐派董事一名,對其形成了重大影響。
招股書披露,截至2016年年末,吉大聯合的資產總額為162.82萬元、凈資產為48.61萬元、凈利潤為-36.73萬元(財務數據未經審計)??仆毓煞輰舐摵系耐顿Y成本為35萬元(即認繳出資70萬元的實繳金額,實繳了50%),2015年,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益為-12.59萬元,期末余額減少為22.41萬元;2016年年末,權益法下確認的投資損益又損失了-12.85萬元。連續兩年虧損,導致科拓股份在吉大聯合身上的長期股權投資在2016年年末時的余額僅剩下9.56萬元。
然而,對于吉大聯合,紅周刊記者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卻查詢到,吉大聯合公示的年報信息顯示,該公司在2016年年末有總資產128.31萬元,總負債79.58萬元,由此凈資產應該為48.73萬元,就這些數據而言,其和科拓股份招股書中所披露的數據完全不一致,這是為何?
招股書還披露,吉大聯合不僅是科拓股份的參股子公司,且還出現在科拓股份2016年第二大供應商的位置。在2016年,科拓股份對吉大聯合采購了488.56萬元,占當期采購總額的7.14%,這種采購屬于關聯交易。可讓人奇怪的是,對于一家實繳資本只有100萬元且連續虧損的企業,科拓股份卻對其進行了大額采購,并使之成為公司第二大采購對象,其中的原因或與其是自己的參股子公司的“特殊身份”有關,但讓人質疑的是,這種關系下的采購價格是否公允呢?
在道閘類產品供應商中,招股書披露,科拓股份在2015年和2016年向吉大聯合采購道閘類產品時,采購的產品單價為2720.48元/臺和2725.44元/臺,向深圳市威捷機電股份公司(簡稱“威捷”)采購的同類產品單價卻僅分別為每臺2490.1元和2217.93元。很顯然,公司對關聯企業吉大聯合的產品采購,在價格上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略有提升,單價分別高出了9.25%和22.88%。對于既是第二大供應商又是重要參股子公司的明顯偏高采購單價,科拓股份在招股書中卻稱交易價格是公允的,理由是“向吉大聯合采購的數量遠低于威捷,因此享受的價格折扣較少”。可問題在于,既然對關聯企業采購價格明顯不占優勢,且股權投資又存在虧損的情況下,為何科拓股份仍在表示“今后還會按公允價格繼續向吉大聯合進行采購”?這不是明顯地做虧本買賣嗎?而這背后又有怎樣的隱秘呢?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