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真正的拿獎大戶?
如果把歷史上一共產生的130個金牛基金公司獎得主分成三個梯隊。那第一個梯隊自然就是超級拿獎大戶類公司,最少拿過5次金牛基金公司大獎,這樣的公司有10家。這10家公司集體卷走了63座獎杯,占到了總量的49%。
這批公司大多資格老,成立時間早,綜合能力較強。其中,興全、華夏、嘉實各拿走8座獎杯。南方拿走7座大獎,南方也是今年榜單上難得的大公司之一。富國、易方達每家斬獲6座金牛基金公司獎,平均約2年領一次大獎。博時、廣發、海富通、銀華也是拿獎大戶,每家拿走5個公司獎,其中銀華在去年金牛評選中拿下了固收金牛基金公司獎。這家公司有公募“石佛”的外號,固收投資能力得到社保基金的肯定。在權益類中,也培養了一批長跑業績健將。
可以說,這10家公司,是專業人眼中這么多年來綜合實力最靠譜的團隊。來得早是優勢,但也是壓力。在過去幾年中,業務競爭風起云涌,第一梯隊也面臨著后來者激烈的競爭。這里雖然是封神梯隊,但吃老本也容易掉隊。
第二梯隊是投資新勢力
除了已經封神的第一梯隊,金牛公司的第二梯隊公司數量多一些,20家公司拿走了59座獎杯,占總量的45%。它們最少都是2次以上獲過金牛基金公司獎項。
在第二梯隊名單中,信息量很大。大成、華安、華商、建信、鵬華、中銀六家公司每家拿了4個金牛基金公司獎。大成、華安都是老牌公司,兢兢業業這么多年,為基民掙了不少錢。建信這幾年快馬揚鞭,徹底完成了從一個中型公司到大型公司的轉變,在過去5年中拿了3次獎杯。華商雖然規模比不過前面幾家,但是業績一直比較優秀,合規方面一直不錯,屬于容易被市場低估的好公司。
總計有7家公司拿過3次金牛基金公司獎,其中,中歐是勢頭最勁的公司,自從做了股權激勵后,這家公司的戰斗力徹底釋放了,過去三年連續拿下獎杯。中歐成功某種意義上大幅加速了公募基金行業各種類型事業部制的推行,大家發現,要想提升效率,需要首先解放人性,讓基金經理有更高的內驅型動力。工銀瑞信這幾年突飛猛進,大象起舞更有看頭,屬于工銀瑞信的時代也許才剛剛開始。
另外,銀河、長盛曾經三次獲獎,這兩家公司2017年一季度資產規模排名相近,這么多年低調務實,是容易被投資者低估的好公司。8家公司拿過2次獎杯,在越來越激烈的爭奪中,能夠做個二年級生也是很不容易的。其中,諾安基金是較為低調的公司,但一直踏實做業績,這幾年各種風口也都把握得不錯。
當然,在這個梯隊中,實際上也存在著墮落天使,靠著成立早吃老本,部分金牛獎都是在早期獲得,最近五年都沒有再染指過大獎。這種類型的公司一大特點是“活久見”,只要干的久,什么問題都能看的見,隔三差五吃監管機構罰單。
投資人要盯緊金牛獎大戶
金牛基金公司獎雖然是頒給基金公司的,但對投資人來說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基金時無非是幾個維度,第一是產品風格是否適合自己,第二是產品歷史業績,第三是基金公司。從現實來說,產品千變萬化,市場高低有別,與其花時間挑產品,判斷股市漲跌,不如找個靠譜的公司來管理財富,自己也省心。
在一個好公司的范圍下再進行產品選擇,投資的成功率就會高很多。所以,金牛獎每年發上百個,業績排名天天變臉,如果你分析不過來,就盯住獎項中含金量最高的金牛基金公司獎。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選產品,篩選成功率會高很多,事半功倍。未來,我們將逐步走進這些金牛獎得主公司,既為讀者揭秘其中持續優秀者身上的獨到投資密碼,也總結那些后續乏力的公司崛起后突然沒落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