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今年以來,基金市場銷售熱度迎來了空前高漲,各家基金公司“各顯神通”加大營銷力度,部分基金公司頻頻出現爆款銷售的景象,當基金吸金魅力越來越集中于個別幾家時,自購共擔風險成為2018年新基金沖量的新亮點。
近日,鵬華基金發布公告稱,公司全體員工共出資不低于900萬元申購公司旗下鵬華策略回報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以上。其中,公司總經理、分管權益投資副總經理、本基金的基金經理分別出資100萬元,承諾至少持有2年以上。目前,記者了解到,鵬華基金員工自購鵬華策略回報基金已經超過千萬,達到了公告的募集要求。
自購跟投成吸金利器
雖然,基金自購在公募基金行業中屬于“家常便飯”,部分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經常“自掏腰包”購買自家基金。但是,鵬華基金這次自購行為,不僅有基金公司和基金管理人員打頭陣,全體員工都參與了此次基金認購行動,和投資者共擔風險,共享利益,實屬公募史上首例全員跟投行為。
據記者注意到,在鵬華基金發布公告的前一天,嘉合睿金混合發起式基金發起募集。公告顯示,嘉合睿金發起資金認購本基金的金額不低于 1000萬元,且發起資金認購的基金份額持有期限不低于3年。而就在鵬華基金發布公告的同一天,認購嘉實核心優勢股票發起式基金不少于1000萬的嘉實基金(博客,微博)宣布進行限購,若超過90億元則啟動比例配售,隨后該只基金出現了一日售罄的火爆現象。
Wind數據顯示,2015年基金公司共出現了169次自購行為,2016年則減少為101次,2017年回升至146次,而2018年截至2月1日,基金公司已自購14次。從自購金額來看,3年來自購次數最少的2016年,自購金額最高,達到29.7億元。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自購基金分兩種:一種是業內人士都看好,投資者會積極參與跟投;另一種是部分產品為機構定制,擔心開戶不足,會找員工購買。總的來說,自購基金是基金公司為了和持有人利益一致,更好地促進投資者投資,為持有人奉獻回報。”
跟投業績不一定出色
對于自購基金在今年年初的火爆銷售現象,也引發部分業內人士質疑,自購基金就一定是適合投資者的好基金嗎,自購基金業績能力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