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除了部分公司旗下的產品表現突出之外,多數券商系旗下的公募產品業績并不盡如人意。作為券商背景的基金公司,在通道業務被限、渠道不如銀行系基金和信托系基金的情況下,如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之路?如何做大做強走得更加長遠?
“券商系基金公司最大的優勢是在資產管理領域有多年投研和實戰經驗,近年來東方資管旗下公募規模增長迅速,正是投研優勢在業績與規模上的體現。”蔣曉剛認為,對券商背景的公募來說,只有加強投研力量,發力主動權益投資,才能培養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投資領域確立比較優勢。
最深刻的道理也是最簡單的。回憶前幾年,在委外潮和大牛市推動下,富安達基金母子公司總資產規模增長迅猛,一度突破千億。不過,隨著這一波潮退,規模縮水明顯。蔣曉剛直言,自2015年市場經歷股災以來,公司上下靜下心認真反思、討論,究竟什么樣的發展道路才是合適的,才能走得穩健,走得長遠。
他指出,行業經常會出現大大小小的發展機會,大的機會如基金子公司和專戶的爆發式增長、貨幣市場基金的爆發式增長,相對微觀的機會包括保本基金、委外基金、打新基金、定制基金、分級基金等,還有早期的基金拆分和大比例分紅等,這些機會的出現和消失受政策影響很大,但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主動管理能力這一核心主體并沒有發生變化,一些長期業績優秀、在投資人中積累了良好口碑、為投資者獲取了穩定收益的基金公司經過較長時間的堅持后正逐步崛起,這給了富安達基金很大的啟發。
“深入研究過后,我們認為專注主動管理,以投資者利益為第一驅動,扎扎實實把投資業績做好,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股東方也很支持,雖然剛開始投入比較大,規模上得不快,日子相對艱辛,但至少走得穩。”他表示,“中國資本市場足夠大,只要你把自己所擅長的那一點做精做實,那就一定有你立足的一席之地。”
這幾年,蔣曉剛帶領公司上下苦練“內功”。在他眼里,加強投研實力,第一,公司上下要形成一套共同認可的投資理念;第二,通過社會招聘與內部培養結合的方式,打造實力過硬的投研團隊。
“投資理念上,富安達基金遵循價值投資為主。公司也鼓勵基金經理多元化風格,不過從中長期看,希望賺取的投資回報是穩健的、可持續的,而非大起大落,那樣即便能賺錢,投資者能拿得住的也很少。”他告訴記者,除了通過物色、招攬一些公募、券商和保險等行業內優秀的投資經理加盟,近年來,通過公司內部培養的一些基金經理也開始展露鋒芒,譬如吳戰峰、毛矛、孫紹冰、李守峰、張凱瑜等。“未來公司還會繼續加大對投研團隊的投入和打磨,只有具備了足夠的實力,以后機遇來了,才能迎風而上。”
投資最重要的是積累與少犯錯
除了主動管理能力,蔣曉剛認為,控制風險能力亦十分重要。
2014年開始的股票市場大漲和2015年6月開始的下跌也讓他印象深刻。“股市上漲時人性的貪婪和下跌過程中的恐懼展現無遺。上漲時,即使估值水平再高,也有人瘋狂買入,而下跌時甚至出現流動性枯竭。在看待市場上,每個人不一定每次都能看對,保持理性、少犯錯對長期投資業績的影響是很大的。”
他跟公司投研團隊經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公司不要你往前沖,只要每年能穩定保持在中上游就很不錯了。”
“我覺得做投資最重要的就是兩點:一是積累,二是少犯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