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貨基市場正在發生巨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貨基規模減少了近4900億元,成為基金總規模下降的主要推手。此前一年多,貨基規模增長勢頭強勁,從2017年1月底的3.61萬億元飆升至2018年2月底的7.81萬億元。在嚴監管的背景下,這次縮水會否成為貨基規模的轉折點?
貨基規模罕見大幅縮水
基金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6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5家,內資公司71家,這些機構管理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2.37萬億元。相較2月底,基金總規模減少了2764.35億元,縮水幅度達2.19%。
逐一剖析各品類基金情況,基金總規模大幅下降的主要推手是貨基。數據顯示,貨基規模從2月底的7.81萬億元降至3月底的7.32萬億元,減少了近4900億元。同期,股票基金規模減少87.71億元,混合基金規模減少88.24億元,QDII基金規模減少60.84億元,債券基金規模增加了1935.01億元。
這是一年多來貨基規模首次出現大幅縮水。據Wind統計,2017年1月底至2018年2月底,貨基規模從最低的3.61萬億元起步,一路飆升至7.81萬億元,輕松實現翻番。在這14個月中,貨基規模除了2017年12月份出現過微降,其余13個月基本上呈現千億元級別的增長勢頭,最高單月增長超過6400億元。
如此看來,這次貨基規模下降不僅打破了此前的“長牛”局面,且降幅巨大。這一變化是否會成為貨基規模的轉折點?
貨基市場或迎變局
貨基規模驟降只是貨基市場變局的一個表現。一位固收基金經理告訴記者,貨基規模大幅下降不妨看作是監管層數月來對貨基市場監管取得了初步成效。
4月初,《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結束了6個月的過渡期。這標志著所有公募基金都須達標據記者此前了解到,大批貨基早在去年底就已對標新規,嚴控久期,降低潛在流動性風險。之后數月貨基規模停滯不前,貨基限購、不支持大幅贖回的公告頻現市場,直至如今貨基規模開始大幅下降。“按此監管趨勢,8萬億元左右的貨基規模可能會降至6萬億元以下。”上述基金經理判斷。
從海外經驗來看,貨基潛藏著較大的流動性風險。這一點已被監管層充分認識到。所以,業內預期,貨基市場的監管會日趨嚴格,不排除未來出臺更嚴格的監管措施。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