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期,A股市場進入“白馬失蹄,小票休整”的尋底階段。伴隨指數的回落,滬綜指和深證成指的估值降至兩三年前的水平,創業板則依然處于歷史低位。
券商人士認為,A股市場步入低估值區間,向上修復的動能不斷積蓄。大盤股底部確認后,或為成長股估值修復搭建平臺,形成“藍籌搭臺、成長唱戲”的局面,但市場情緒的修復不會一蹴而就。
資金調倉
5月2日,繼格力電器、萬科A、伊利股份、中國平安、平安銀行、保利地產等白馬龍頭頻頻“跳水”之后,東阿阿膠也加入“白馬失蹄”的行列。
東阿阿膠2日大幅跳空低開,午后直接封上跌停板,截至收盤,仍有2.35萬手封單掛在“賣一”價位。
業績不及預期是該股跌停的重要原因。4月27日晚間,東阿阿膠公告2018年一季報:實現營業收入16.96億元,同比增長1.17%;歸母凈利潤6.09億元,同比增長0.8%;扣非凈利潤5.97億元,同比增長2.02%。
“今年以來政策風口發生重大變化,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市場風格開始轉變,科技成長風頭正勁,白馬股退居二三線;漲幅過大、獲利了結、業績不及預期等因素,都加速了白馬股陣營的動蕩,從而引發連鎖效應,爭相拋售。”新時代證券研究所投顧總監劉光桓表示。
2017年是白馬藍籌股的牛市,上證50指數2017年大漲25.08%,滬深300指數漲幅亦高達21.78%,而同期創業板指數下跌10.67%,市場分化十分明顯,白馬股如格力電器、伊利股份2017年漲幅逾80%。
華泰證券分析師曾巖認為,白馬股大跌,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盈利維度,由于整體白馬股估值偏高,市場對其業績預期較高,容易出現實際低于預期的情況;其二,交易維度,2017年以來白馬股漲幅明顯、獲利盤較多,借財報窗口進行獲利回吐;其三,籌碼轉移維度,隨著創業板與主板盈利差走擴,成長股性價比凸顯,2018Q1公募基金持倉顯示創業板倉位自2016Q2以來首次提升。
隨著政策風口向科技股偏移,資金正在加速撤離白馬藍籌股,并轉向創業板,從基金一季度調倉情況可見一斑。據光大證券數據,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基金重倉股(剔除港股)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股票市值占比分別為62.51%、23.62%、13.87%,環比變化-4.52、0.88、3.64個百分點。
“基金對大小盤的持倉比例扭轉了過去六個季度大強小弱的態勢:對主板的持倉比例下降,對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持倉比例上升;對主板處于低配狀態,對中小板和創業板處于超配狀態。”光大證券分析師謝超表示,基金對創業板的配置比例改變了自2016年一季度以來的持續下行趨勢,而對主板配置的比例則結束了自2016年一季度開始的持續上漲態勢,開始見頂回落。
底部不遠
在市場風險偏好降低的背景下,白馬股的回調無疑加速了市場探底步伐。回顧前三個月走勢,滬綜指自1月30日高位回調以來,累計下跌12.54%,日K線形態呈現下臺階之勢。同期深證成指和中小板指累計跌幅為8.9%、6.59%,創業板指則表現抗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