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4月2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告增加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這是3年以來的首次。
當總計新增的80億美元左右的額度被分配給相關金融機構之后,就立即被投放到市場上。5月2日,易方達旗下7只QDII基金宣布不再繼續限購,恢復大額申購,5月11日,國泰全球絕對收益基金宣布恢復申購,結束自2016年2月以來暫停申購。
新基金也陸續獲批上市,5月7日,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開始公開發售,這是國內首只印度市場基金,匯添富和泰達宏利遞交的印度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印度機會股票型基金業已經獲得受理。
看上去,公募基金站在新一輪出海的起點。一方面,十年前出海的基金自2017年以來陸續回本,出海的投資額度也終于又開放;另一方面,此前出海的基金的重倉股,大多數還是以中國公司為主,但目前新成立的基金,是以外國上市公司為最終投資標的。
“十年前公募基金首次出海的時候,人才、團隊、整體的認識、思路都相對欠缺。如今,經過十年發展,中國經濟整體崛起,金融業也得到發展,專業人才的思路、邏輯、能力、團隊組織能力等,都比十年前高出許多。”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萬喆對時代周報記者評價道。
十年回本路
2006年前后,國內公募基金掀起首次出海的浪潮。
成立于2006年11月的“華安國際配置”是中國第一只出海的基金, 隨后,2007年9-10月, “南方全球精選”、“華夏全球精選”、“嘉實海外中國股票”、“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四只國際(QDII)混合型基金也相繼成立。
但是,幾支隊伍命運卻各不相同。
華安國際配置發行規模2億份左右,比較基準為雷曼兄弟全球綜合指數、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美國房地產信托憑證行業協會指數等,實際上持有了美國房利美、房地美的債券,當時基金管理團隊還從雷曼兄弟請了十幾名境外投資顧問。
2008年金融海嘯之后,華安國際配置遭受打擊,暫停資產估值、暫停接受贖回申請,凈值停留在0.9542美元,直到2011年,通過法律訴訟,華安基金從雷曼歐洲追回4488.99萬美元和解費,并且從自己公司劃轉1116萬元到基金賬戶彌補差額,最終完成了基金清算,投資人得以拿回本金、利息。
南方全球精選發行時候規模近300億份,是股票型基金,投資范圍為港股市場的股票、貨幣市場工具等,以及在全球其他特定國家的證券市場的指數基金(ETF)。基金短暫盈利之后遭遇了2008年金融危機,很快進入虧損,凈值一度跌到2009年的最低0.5之下。2015年的牛市中,凈值恢復到接近1,但股災后又很快下跌,直到2017年,又再次恢復到0.9之上。
由于業績表現不佳,基金份額也是連年下降,到了2015年初的時候,已經下降到100億份,而在股災之后,更是斷崖式下降到68億份左右,目前,僅剩下48億份左右。
雖然號稱是出海的基金,但實際上,其重倉配置的股票,依然以內地公司為主,許多公司在內地市場也能買到。根據基金年報,2007年其重倉股為中國中鐵、中國電信、中國神華、中國人壽、中國國航、新鴻基地產等;2012年其重倉股為中國人民保險、騰訊控股、海通證券等;2018年1季度,其重倉股為騰訊控股、瑞聲科技、中國平安、建設銀行等。
嘉實海外中國股票、上投摩根亞太優勢的重倉股票、凈值情況、份額規模變動,與南方全球精選也大同小異。
對比起來,華夏全球精選在選股方面顯得更具想法。自2007年成立以來,歷任基金經理為楊昌桁、周全、崔強、陳永強、李湘杰,其中,楊昌桁此前在中國臺灣金融行業工作,2005年加入華夏基金。
此基金的投資范圍更廣,包括美國、中國香港、英國、日本、法國、德國證券市場的普通股、優先股,相比起來,南方全球精選的投資范圍規定的是,在香港之外的境外市場只能買ETF。
根據華夏全球精選的基金季報,2009年第1季度,基金重倉股中買入了力拓,當年第3季度又買入淡水河谷,2010年底,買入巴西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