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正如年初基金經理的普遍判斷,今年以來市場將面臨更為復雜的行情,債市、股市風險持續暴露。
債市方面,融資環境惡化與企業自身經營問題雙重因素疊加之下,違約債不斷出現,債基頻頻中招,有市場人士調侃稱:“債基跌出股基的節奏。”
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副總監、招商產業債券基金經理馬龍向記者表示,信用債市場與銀行放貸不同,信用債沒有抵質押物,完全依靠發行主體的信用資質,一旦發生違約,追償的難度非常大。
與此同時,隨著2017年年報與今年一季報披露結束,多只“戴帽”個股頻現跌停,基金公司紛紛下調產品估值。此外,對于長期停牌、基本面發生變化的個股,基金公司同樣“未雨綢繆”,下調估值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違約債頻發攪動市場
綜合此前媒體報道,2018年以來,已有18只債券發生違約,涉及包括凱迪生態、四川煤炭、大連機床、丹東港、億陽集團、中城建、神霧環保、富貴鳥、春和集團、中安消等10家公司,涉及債券余額170多億元。受此影響,中融、華商等多家基金公司的債基跌幅嚴重。
從去年開始民營企業呈現點狀爆發的狀態,且爆發的頻率越來越高。馬龍表示,今年的違約風險多數伴有突發特征,一部分是融資接續的風險;另一部分來自自身經營下滑。本次“違約潮”引發市場恐慌和拋盤,令投資者更加厭惡民營發債主體,導致其融資環境更加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對外融資渠道整體收緊也是引發信用債違約的誘因之一,盈米財富基金分析師陳思賢表示,在股票質押率紅線設置、資管新規、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新規等強監管政策下,企業現金流出現缺口進而引發債務違約。
同時,2015年公司債發行新政所帶來的公司債擴容,也將在今年迎來回售潮。眾祿金融向《投資者報》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以前公司債年均償還量不到1000億元,2017年償債規模超過3000億元,2018年將超過4300億元,償債規模增長迅速,間接影響到今年違約事件數量。
從對基金業績影響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7日,有21只債基年內跌幅超過5%,涉及中融、華商、景順長城、鵬華、華安、海富通、招商、廣發、國泰等多家基金公司。
馬龍告訴記者,信用債選擇首先要對發債主體做到高頻跟蹤和深度研究,從源頭上保障本金安全;其次應關注信用債的估值風險,尤其是處于行業下行周期的發債主體和有較大概率出現風險和負面事件的主體,應充分考慮未來可能存在的估值上行壓力和對業績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