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股風險持續暴露
除了債市風險,部分個股的表現同樣讓公募基金不得不“未雨綢繆”。
今年以來,多家基金公司下調*ST華澤、*ST德奧、*ST天業、信威集團等上市公司的估值。
從估值調整方案來看,各家公司毫不手軟。華商基金、鵬華基金將*ST華澤估值一調到底,下調幅度超過96%,相當于彼時估值的61個跌停板;天弘基金對*ST天業下調估值幅度高達55%,相當于7個半跌停板;建信基金、申萬菱信基金對*ST德奧估值下調估值約37%,相當于4個半跌停板;大成基金對信威集團估值下調27%,相當于3個跌停板。
據陳思賢介紹,這些公司除了主營業務盈利不佳,還由于財務上現金流吃緊、應收賬款高企,而導致流動性緊張,償債能力不佳。在“去杠桿”背景下,融資環境收緊使得這部分公司陸續出現債務逾期,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正常運營。由于重大資產重組、信披不合規、受到證監會調查等原因,*ST華澤、*ST德奧、*ST天業、信威集團等個股處于停牌階段,在停牌結束后有較大下跌風險,基金公司因此選擇對其下調估值。
以信威集團為例,其停牌時間長達一年半之久。薛掌柜基金組合研究院副院長王晶表示,在停牌期間公司基本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或者行業指數漲跌幅較大的情況下,股票的停牌價格已經失真,基金公司會對停牌股按照最新情況進行估值調整,以保證其估值的合理性。
基金公司密集排雷
“大部分違約的企業都存在一些違約征兆,或因經營業績大幅下滑、現金流變差,或因外部融資困難而出現資金鏈斷裂,企業從經營惡化到最終違約通常需要一至兩年時間。”馬龍表示,通過高頻調研和深度研究,這些風險基本可以規避掉。
記者了解到,鑒于信用債違約追償難度較大,基金公司當前正加緊排雷。針對違約債風險高發,不少公募基金都在內部進行了解讀或者風險預警。某基金公司一位從業人士向記者表示,預計今年信用債爆發風險仍然較高,需要著重警惕過去幾年高速擴大規模導致現金流緊張、依賴信托等非標融資以及進入債務密集償還期的企業。
事實上,無論是債基還是股基,對存在風險的標的下調估值,既是監管要求,也是為了合理展現基金凈值。2017年9月6日,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證券投資基金投資流通受限股票估值指引(試行)》,向基金公司給出流通受限股票確定估值日價值的具體計算公式。
陳思賢表示,如果不下調估值,在股票復牌前提前贖回的投資者以較高估值贖回了基金,對其他基金投資者不公平。并且在一些停牌上市公司出現股價下調預期之后,持有這些個股的基金往往會遭遇贖回。一旦贖回金額較大,可能會出現基金出售了所有能夠變現的個股也無法應對贖回金額的情形,給基金帶來清盤風險。
事實上,今年就曾有基金被巨額贖回,留守資金不抵公允估值,管理人則自掏腰包將錢補上的案例。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