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通證券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年固定收益類基金絕對收益排行榜,華商基金以23.21%的平均凈值增長率在80家基金公司中名列第一。據銀河證券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31日,華商收益增強A/B全年收益率分別為23.31%和22.79%,在88只和50只一級債券型可比基金中均名列第一;華商雙債豐利A/C同期收益率分別為33.20%和32.35%,在110只和71只二級債券型可比基金中均名列第一。
而華商華商雙債豐利A/C,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原因卻是踩雷。
年度最慘的債券基金為中融融豐A,截至2018年5月18日,其累計凈值僅0.498元,近半年跌去49.18%。一只債券基金的凈值居然腰斬,創造了基金業的紀錄。
中融融豐A在2018年有7個交易日出現過凈值暴跌,其中4月24日跌幅為-12.81%;3月22日跌幅為10.28%;3月8日跌幅為2.48%,3月6日跌幅為1.82%;3月5日跌幅為18.67%;3月2日跌幅為7.86%;2月13日跌幅為9.87%。值得注意的是,14富貴鳥在2017年末一度占其資產凈值比一度高達47.2%。
中融融豐A的悲劇始于2017年。2017年11月,14富貴鳥的主體評級從AA被上海新世紀下調至BBB+,之后又經歷了多次下調,最終于2月9日被下調至CC,由于其間該債券長期處于停牌階段,3月1日開盤當天暴跌83.14%,之后幾日持續大跌至今。
債市黑天鵝頻現
2018年第一季度末,華商基金債券基金管理規模33.27億元,與2016年第三季度的160.62億元規模相比,已萎縮近八成。其中,2018年第一季度末較2017年年末規模下滑47.5%。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譚青(化名)告訴記者,作為一家投資研究頗有特色的基金公司,華商基金近年的發展讓人遺憾。
2018新增違約大幅超過去年同期。截至5月14日,年內共有17只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為145.7億元;而2017年同期僅有9只債券發生違約,合計違約規模為72億元。從新增違約主體數量來看,2018 年年初至5月14日新增違約主體為6家,而2017年上半年僅有2家,全年也只有8家。
實際上,某些債券違約事件讓市場頗為意外。譬如,15華信債、16申信01的發行主體為上海華信國際集團,公司第一大股東為中國華信能源,持股54.14%。然而3月1日,華信能源的董事局主席葉簡明接受調查,當日上海華信國際集團的主體評級從AAA下調至AA+,兩只債券分別下跌 32.65%、34.21%。
中信建投研報指出,新增違約主體以民企為主,延續2017年的特征。2017年新增違約主體共8家,其中民營企業共5家,集體企業、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各1家。2018年以來新增的6家違約主體中民企4家。這顯然和當下民企經營弱于國企且融資約束更強有關。
安信證券研報指出,今年新增的5家違約企業,有4家為評級AA的上市公司,屬于實體部門中平均較優質的小型企業,公司日常生產經營比較正常,但多項應收賬款未能按時回籠導致公司流動性緊張而違約的情況多有發生。
由此推斷,未來在資管新規落實且資金面相對較緊的情況下,低信用企業現金流斷裂向更高信用企業傳導的現象發生頻率將會更高。較低信用評級企業信用風險逐步暴露之后的傳導,也就是由低信用到高信用的蔓延,意味著一些經營較好的企業也難逃牽連。
海通證券分析師姜超指出,從風險事件主體的類型看,仍舊集中在民營企業,且多數存在以下問題:首先,主業不強,盈利微薄或出現虧損;其次,投資資金缺口大,外部融資需求高;再次,債務結構不合理,短債長用;最后,關聯方交易多,公司管理混亂。
再融資不暢往往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盾安集團在2015 年和2016年發行了大量債券,但2017 年之后債券融資銳減,5月初計劃發行的一期短融最終取消發行,加劇了該主體的流動性緊張。
“在近期請珍惜資金遠離債基。”不愿具名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