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清華畢業的朋友,對自己超級下狠手,一個說到做到的人。他說要每天堅持寫作,于是他真的寫了三年,他說要好好弄社群,于是社群運營真的很棒。不僅如此,他不光自己做到,還能帶領別人一起真正改變,發生行動,這點我最佩服他。這是他寫的一篇文章,很高能,有思想,分享給你們看看。
01
很多人覺得
40 歲很遠,尤其是對年輕力壯、活蹦亂跳的 90 后們,也許你剛剛過完 20 歲的生日。
對于馬上 30 歲的我, 40
歲其實迫在眉睫。我們對于未來的感覺總是不準確。你是不是感覺現在離 2020 年好像很遠?但是今年是 2017 年,也就是三年后,就到 2020 了。而現在是
2017 年 5
月,這意味著這一年馬上要過去一半了,你是不是離年初許下的夢想,又更遠了一步?
如果在感知未來的時候有困難,我們不妨看一下過去。十年后你覺得遠,那么想一下十年前的
2007
年,你在做什么?
十年前,我還在上大學。那個時候在努力學習英語、學習專業技能、為口譯考試準備,為了要找一份好工作而努力。十年后,我就是現在這般模樣……
想一下
2007 年你在干什么,是不是覺得歷歷在目?如果我們馬上要三十而立,那 2007 年離我們的距離,其實和我們現在到 40
歲的距離,差不了太遠。在我看來,根據四舍五入原則,過了 25 歲,就是 30
歲了。
寫下這些文字,我感覺向拿著刀戳向自己的心房。但是時間真是殘忍到不行,我們猶豫也好,焦慮也好,就是這么一點一滴地往前走下去了。不管我有沒有準備好,該來的,始終還是會來的。我們的智商不一定隨著年齡增長,收入也不一定,眼界也不一定,但是年齡卻是一定隨時間增長的。
02
四年前的時候,我看到自己馬上要三十歲卻沒有做出什么,問自己人生就要這樣下去么?終于無法忍受,于是從
2014
年開始持續寫作,每天一篇。當時我不知道這樣做會變成什么樣,但是我知道我必須要做點什么,至少有值得回憶的紀念,我太害怕自己一事無成了。
寫了三年多、累積到
1000
多天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還是有些變化。更可喜的是,互聯網上許許多多的人都開始寫作了,為了自己的成長,至少一臉努力的樣子?;仡^看,我發現我的這件事情做的還是挺對的。
這些都是過去式了,但是至少讓我在面對三十歲的檻,內心更加坦然。
當我為完成一場考試舒了一口氣的時候,我發現一道新的年齡門檻擺在了我的面前:我竟然開始想我在
40 歲會過上什么樣的生活。
這樣又很壓抑了……因為我不知道我在十年后,會是什么樣子的。于是我開始一個變量一個變量地翻轉,開始思考到了 40
歲,會是什么樣的場景。
03
首先想到的問題就是,如果工作到 40
歲,突然失業了怎么辦?
想到這個,菊花一緊。我好像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總是感覺自己的技能是可以通行無阻馳騁江湖的。但是如果未來十年的社會變遷,讓我們賴以依靠的手段,也變得無效,那我們用什么來維持基本的生存?
假使有一天我們引以為豪的“硬技能”也不再硬了,我們要怎么辦?
在
40
歲的某一天,你走在大街上,需要有一份生存的工作。那去干體力活么?肯定搞不過年輕人,那拼資源么,你的積累有沒有真價值?于是倒逼下來,我會發現自己現在仍然需要做很多的事情。
在思考
40 歲的生活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在用一個十年以上的時間跨度在思考。記得 1000
天持續行動計劃么?當我們把三年的跨度,用持續行動走完以后,自然而然就能看到十年甚至更多了。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我在思考 40
歲的生活的原因,三年計劃完成,剩下就是十年了。
04
40 歲身體機能可能不如 30 歲,所以在 30
歲的時候,需要為十年后的身體儲能投資。這包括持續的鍛煉,規律的作息以及良好的飲食習慣,最重要的是不能熬夜!這樣至少在 40
歲的時候,不會因為十年前落下了病根,天天去醫院還債。當然,40 歲的男人,不應該有大肚子、脂肪肝,還有,最好不要謝頂,否則就只能光頭了……
40
歲的事業應該到一個用資源、眼界以及洞見做出判斷,并引導團隊推進取得結果的年齡。而這要求我們在三十歲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專注方向,投入十年的時間深耕細作、穩扎穩打。把至少一個行業理解透,獲得其他人無法輕易逾越的高度。
40
歲的知識體系應該完備健全而且有力,對于個人、家庭、集體、社會、國家有全面而且深刻的理解。40 歲的知識體系不能有重大的缺項,在專業領域至少要做到精深,40
歲的智慧應該能連接上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優秀思想,是一個真正有想法、有決斷,而且大多數情況下能看得準的人,還有關鍵的一點,要仍然學得動,干得動。
40
歲要有自己的幸福家庭,夫妻雙方合力成長,而不是陷入你揭發我,我陷害你的負循環模式。40 歲的時候孩子應該不小,對于 30
歲沒結婚的人,即使再努力,40 歲的時候孩子充其量也是小學的年齡。40
歲的時候,至少要不陷入比孩子的無端焦慮中,至少不能在年輕的時候被知識服務商收割,等有了孩子,被教育培訓機構收割,那樣太慘了。
40
歲要有自己的資產結構,要有風險防控體系和靈活的機動能力。這些資產結構的建立,其實要從 30
歲就開始,先建立結構,再慢慢填充,利用時間的復利能力,慢慢長大,對抗通貨膨脹。40
歲的時候,肩上都有不少的負擔,上有老下有小,要有系統化抵抗風險的能力,這樣在不管發生什么的時候,都能夠把沖擊降低到最小。到 40
歲的時候房貸應該不是個事,央行印錢的速度,一定會比博爾特跑得還要快。
40
歲應該有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多的限制或者“沒辦法”。這包括心智的自由、時間的自由、財務的自由、身體的自由。我相信,40
歲的時候,所有生活中的“沒辦法”,都可以在 30
歲的時候提前設計,提前做一些儲備。謀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我們要用十年的時間,做好一份答卷。而如果前十年沒有注意的話,十年后,大概只有坐著在黑夜里哭。
05
鑒于此,如果要問工作到
40
歲突然失業了怎么辦,最好解決方案就一直走在時代的前沿,成為定義規則的人,成為影響未來的人,成為不被他人種草制造無端焦慮的人,在失業發生前直接干預,不讓失業發生。平安二字值千金!
而這樣倒推下來,你會發現,現在每一次持續行動的積累,都不會沒有意義。你還會發現,現在每一時刻,都是如此的寶貴,因為我們是在為十年后儲備。而我們終究會意識到,我們根本無法承受當下每一時刻的揮霍和貪歡,因為這些在十年后,也許會成倍的顯現出來,而到彼時,再想通過貪歡來逃避緩解,已經是無路可逃。
的確我們每個人想要的生活都不一樣,有的人不需要奮斗,有的人不想奮斗,都能理解。但是至少我們要在未來十年,能守住自己的家園,讓我們在其中自得其所。
而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并沒有那么容易,世界太大太復雜,并不是每一個人都熱愛和平,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希望你好。總會有一些喜歡掠奪攪事的人,而且鬼使神差,正好盯上你。
從現在就開始持續行動,把解決方案在時間上往前做,是最有效率的應對方式。
最不濟,我們要保留這個本事:在必要時,讓其他人在
40 歲的時候先失業。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財經365)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經本站核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