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銀行對一般存款的爭奪變得更加激烈等原因,銀行表內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發行有所增加,但這注定不是大勢。而從近幾年來看,銀行不但面臨著保守型客戶因保本型產品供應減少而流失的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整體的吸引力也有趨弱之憂。
保本理財規模逐漸萎縮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6年)》(以下簡稱“銀行理財年報”),截至2016年底,非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為23.11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9.56%,較年初上升5.39個百分點;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為5.94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20.44%。2016年下半年,非保本理財余額增加2.93萬億元,保本理財余額減少0.16萬億元。
德勤近日發布的報告也指出,去年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擴張較快,增幅明顯高于保本理財,部分銀行保本理財余額減少。2016年多家銀行發行的非保本理財余額超過1.5萬億元,其中,浦發銀行增速最快;交行保本理財余額超過7500億元,為上市銀行最高。
銀行理財年報強調,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氨1纠碡敭a品實為國際通行的結構性存款,其在法律關系、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理財產品"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已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準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已按銀監會規定計提了資本和撥備?!便y行理財年報稱。
德勤同時指出,根據相關法規,保本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需要繳納增值稅,且自2017年7月1日起,資管產品運營過程中發生的應稅行為以資管產品管理人為增值稅繳納人,對上市銀行資產管理運作影響廣泛且深遠。
理財產品投資者出現分化?
日前出爐的第41期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顯示,銀行理財產品依舊是小康家庭投資流動資產的首選,本期投資意愿為54%,比上期高2個百分點;本期持有率為77%,高于上期的63%;投資金額排名也從上期的第2名升至本期的第1名。
不過,近日揭曉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5年來,在百姓心目中,理財產品的下滑勢頭較猛;2017年,理財產品的投資意愿降到了近5年來的低位。這是中央電視臺聯合國家統計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發起,并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進行大數據及調研數據專項分析研究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活動(以下簡稱“大調查”)得出的結論。根據這一面向全國104個城市和300個縣的10萬中國家庭的大調查結果,2017年中國家庭投資整體偏保守型,選擇“不投資”的比例達到了35.17%。“保險”則成為人們投資的首選,占整體意愿的40.85%,這已經是保險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一。緊隨其后的依次是基金、股票、樓市、外匯,投資意愿分別為34.61%、33.83%、25.83%、19.5%。然后才是理財產品,投資意愿占比為17.22%。另外,“保守型”投資意愿的占比最大,達到了2009年以來的最高值,為77.52%。
對比城市和農村,大調查發現,城市比農村更偏愛的投資品是理財產品和國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