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行業開始代替信托業的通道業務,證券業資管產品募集動輒上百億,基金子公司也是那個時候成立,本質上其實是搶奪商業銀行的資金,規避商業銀行的嚴格監管,把資金投入非標資產,資金進入房地產、基礎設施、地方融資平臺等。
表面上證券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是資產托管方,但是對于資金出現違約后,誰來承擔風險,沒有明確的說法,由于銀行有的是存款,最終都是剛性兌付,銀行托底,最終所有的風險其實都是銀行來承擔。
近幾年通道業務的發展不僅僅從宏觀上對經濟和金融產生了影響了,從2014年起持續發生各種風險事件,中誠信托“誠至金開1號”陷入30億元兌付危機;2016年5月財通基金子公司發行的財通資產光耀揚州.全球候鳥度假地資管計劃遭遇危機;
2016年7月中誠信托的“誠至金開2號”被曝出現兌付問題,并最終確定延期;8月萬家共贏的8億元資金被挪用案,則令金元百利和萬家共贏兩家基金子公司再陷困境。華宸未來基金旗下基金子公司華宸未來資管此前也鐘情于專戶通道類業務,
該公司“華宸未來-湖南信托志高集團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因項目運作出現風險狀況違約,同年9月,華宸未來資管參與的另一項房地產資管計劃“華宸未來-長興萊茵河畔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再曝兌付危機,2016年華宸未來資管又被曝出旗下資管計劃“中普城市廣場專項資管計劃”出現兌付危機。2017年4月,因中信建投旗下多個專戶產品集中賣出造成中國平安和興業銀行(行情16.50 -0.42%,診股)股價毫無征兆地大幅跳水,
通道業務的違規操作擾亂整個證券市場的秩序。正是這些風險事件,最終讓監管層下定決心,開始清理通道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