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雜志上看到過一篇文章,講的是文章的作者去理發店理發,服務員給他看了價目表,有38元和68元兩種,38元的是由普通理發師理發,而68元的則是由總監理發。作者覺得應該沒什么區別,再加上不需要特別的發型設計,就選了38元的。
后來又有一次,作者去了另一家理發店理發,價目表上有38元、68元、98元和128元四種,價格的差異同樣是因為理發師不同,但這次作者卻選擇了68元的。
作者在文章中表示,128元和98元的都明顯不靠譜,根本沒必要。選擇68元,是因為他實在不好意思選擇最便宜的38元,因為感覺這樣不僅在服務員面前有點丟臉,而且還對不起自己。平時工作那么努力,難道就是為了買什么東西都買最便宜的嗎?于是,他選擇了68元的。
不過,就在他選好后,他看到店員眼中閃過一絲笑意,而他也為自己的“非理性”感到懊惱,因為他經常在課堂上教別人,不要上“折中效應”的當。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很多人都碰到過,多數人也都上過“折中效應”的當。那究竟什么是“折中效應”?
“折中效應”的解釋
所謂“折中效應”,是指消費者的決策具有非理性傾向,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一個選項集合里新增加一個極端選項后,會使原來的選擇方案成為折中選項,那么即使折中選項在選項集合中不存在絕對占優關系,它也會更具吸引力,被選擇的概率增大。
就比如雜志上的那篇文章,當理發店的價目表上多了98元和128元兩個選項后,68元就變得更具吸引力,讓作者選擇了它。
那“折中效應”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富?
“折中效應”與財富
國內知名財富管理機構嘉豐瑞德的資深理財師表示,我們從“折中效應”的解釋和例子中就不難看出,“折中效應”會讓我們在不經意間就多花了錢。明明可以只花38元理個發,卻在不經意間多花了30元。
更為關鍵的是,多花的這些錢,往往會讓很多人以為花得理所當然,只有事后仔細想想,才可能感到后悔。
嘉豐瑞德的理財師表示,如果對“折中效應”不了解,也常常不能意識到自己卷入了“折中效應”的漩渦中,長此以往,就會發現雖然每一次可能只多花一點錢,但積少成多,最終其實多花了不少錢。
因此,要提醒大家,花錢還是得根據自己的資金情況和實際需求來看,在消費時一定要保持理性,“非理性”的消費往往會讓你花不少冤枉錢。
另外,要想避免“折中效應”,必要的理財知識也不可少。讓自己養成記賬、儲蓄的好習慣,并合理安排閑置資金,如配置穩利精選組合投資計劃、諾亞方舟NPA投資計劃等,以增加資金的利用率。
為什么自己會在不經意間多花了錢?答案就在“折中效應”中。只有了解讀懂“折中效應”,才能避免出現多花錢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