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post總裁Mooney認為,在低波動性環境中,投資者通常會不斷加大杠桿,令風險不斷積聚,低波動就是危機到來的前兆。一旦波動性飆升,就會引發“拋售更大的波動更激烈的拋售”的惡性循環。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微信ID:wallstreetcn),作者張家偉。更多精彩資訊請登陸wallstreetcn.com,或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這位管理著300億美元資產的對沖基金經理看來,如果下一場金融危機發生,那么為其埋下隱患的,一定是目前的低波動性。
Baupost Group總裁Jim Mooney在今年第二封致投資者信中表示,低波動性就是危機到來的前兆。這是因為,在低波動性的環境中,投資者通常傾向于不斷加大杠桿,這就會為未來問題的爆發埋下火種。
Mooney在信中寫道:
盡管杠桿并非每一次金融災難的直接誘因,但是在“犯罪現場”總是能看到它的身影。
波動性越低,投資者愿意冒的風險也就越大,或者說在某些情況下被迫承擔的風險也就越大。
上周三,美聯儲主席耶倫發表鴿派證詞后,全球股市開啟狂歡模式,“恐慌指數”
VIX當日跌至9.51,創1993年12月23日以來最低收盤水平,也為歷史第三低。
Mooney認為,由低波動驅動的結構性杠桿水平,將成為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或者說至少也是下一場金融危機到來的加速器。
Mooney估計,那些市場表現和波動性水平直接關聯的資產,規模可能數以千億美元計。它們包括量化基金以及風險平價基金等,以特定的風險水平作為操作目標,一旦波動性飆升推動風險上揚,就會直接引發它們的拋售。
而 這又會引發更加嚴重的連環效應:波動拋售更大的波動更激烈的拋售。Mooney寫道:
因此,一旦股市波動性飆升,即便是回到歷史均值水平,都有可能引發大規模的股票拋售(其中很多是自動化的)。
這種拋售反過來又會加劇波動,迫使投資者進一步去杠桿,從而引發更多的拋售。
Mooney警告稱,目前市場整體估值偏高,投資者對風險也基本置若罔聞,投資者實在不應該陷入幻覺中去。
不過如果真要投資者從這種“幻覺”中醒來,可能也并不容易。
整個市場,尤其是股市的低波動狀態,已經持續了一年。而歷史數據顯示,從1928年至今,標普500指數有過14次波動率相對較低的時段,平均每次差不多持續2年左右,多半則持續15到16個月。
高盛在本月初報告中曾表示, 要打破低波動率的狀況,一般需要有強大的刺激因素,比如衰退或者戰爭。但目前經濟衰退的風險其實很低,高盛預期未來兩年出現衰退的可能性只有2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