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醫藥指數整體處于下跌狀態,但白馬醫藥股呈現了截然不同的走勢。究其原因,除了市場風格的變化外,我們更看到整個醫藥行業未來變化的征兆。
中國的醫藥制造業正在面臨質量、創新和國際化驅動的產業升級。基本醫療保險存在總額不足和結構性浪費的現象,總額不足主要是由于人口基數大,籌資水平低,會有一個長期漸進式的提升;結構性浪費主要是醫保資金缺乏有效監管,過期原研藥和輔助類藥品占用了巨大的資金。針對過期原研藥,中國政府從2016年底開始推行仿制藥一致性再評價,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通過一致性再評價的品種將在醫保和招標上享受優待,有望逐步替代過期原研藥高達2000億元左右的市場,是一個確定性的產業機會。
中國醫藥(24.22 +0.62%,診股)制造業歷史積淀薄弱,更多企業依賴渠道而不是創新獲得發展。針對創新藥進醫保周期過長,影響產品放量和企業收益實現,2017年我國探索醫保談判機制,未來創新藥有望動態調整,進醫保時間周期大幅縮短。當前,國內外創新能力差距較大,多數海外近幾年獲批上市的新產品無法在中國上市,中國企業有機會通過引進、并購等模式快速實現追趕。由于中國藥品審批制度的改革,海外創新藥進入中國的過程大大縮短,一個海外二期完成的品種將只需要完成全球多中心三期臨床,中國上市時間將縮短為3~4年。中國藥企過去的成功案例多數由營銷和政府事務驅動,未來的成功唯有靠質量、創新和國際化驅動,行業集中度將迅速提升,優質企業獲得更好的成長機遇。
未來,藥品創新驅動發展、質量保證品質將帶動優質藥企脫穎而出。隨著政策的落地,醫藥行業的格局會發生巨變,創新為先、質量為本的藥企也會呈現出較好的投資機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