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基金公司已成為公募基金中的重要力量。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憑借銀行股東的優勢,規模迅速增長。而沒有銀行背景的公司規模增長困難,基金產品迷你化嚴重,甚至連新產品都無法成立。
不過,銀行系基金公司并非高枕無憂,“拼爹”也非長久之計,最終還是需要自強拼實力。
根據統計,目前銀行系基金公司共15家,2005年首批設立的有工銀瑞信基金、交銀施羅德基金、建信基金等公司;2006~2008年,民生加銀、浦銀安盛、農銀匯理等6家基金公司成立;2013年,中加基金、興業基金、上銀基金、鑫元基金和永贏基金公司陸續成立。2016年,由香港恒生銀行(175.20 +0.06%)控股的恒生前海基金公司成立。
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的統計,截至二季度末,我國境內基金管理公司109家,管理資產規模10.07萬億元,其中,15家銀行系基金公司管理規模2.43萬億元,占24%。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有多家銀行在努力籌備基金公司。如華夏銀行(9.35 -3.61%,診股)宣布擬作為發起人與其他股東共同籌建基金管理公司。
依托渠道優勢,銀行系基金公司發展迅速。2016年以來,銀行理財資金及自營資金快速增加, 銀行委外資金成為基金公司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有公司股東背景及渠道優勢的銀行系基金公司規模迅猛發展。如寧波銀行(15.04 -2.08%,診股)旗下的永贏基金,管理規模從2016年底的43億飆升至2017年中期的631億,半年內規模增長十幾倍。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沒有銀行股東背景的中小基金公司產品發行和業務拓展舉步維艱,有的公司希望引進城商行股東以彌補業務短板。
對此,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認為這種方案存在不少難點,尤其是銀行系基金公司同時受銀監會和證監會監管,引進銀行股東難度很大。
實際上,銀行系基金公司整體具有銀行股東的優勢,但規模分化明顯,具有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股東背景的基金公司規模遠勝城商行背景的基金公司。在這些基金公司中,截至二季度末,工銀瑞信基金的管理規模最大,達到6991億元,而規模最小的銀行系基金公司管理規模只有4億元。
而且,作為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并不輕松。在銀行的眾多子公司中,基金的體量并不起眼。大股東往往會在剛成立時給予較大的支持,后續則未必能夠持續。
長期來看,委外資金也存在較大變數。銀行系基金公司要想發展,單靠“拼爹”并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還需自強拼實力,提高投研實力及主動管理能力才是核心要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