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詩神”蘇軾:一個吃貨的理財日常
2、“股神”巴菲特:“吃”出投資之道。
3、吃貨型理財高手有哪些“秘訣”?
理財知識資料圖
財經365訊,理財知識:“吃貨”竟然是理財高手?不層知不覺,2017年只剩下一個月了。年初信誓旦旦定下的小目標,你都實現了嗎?比如說減肥,比如說旅行,比如說美食,比如說理財……
都說“世間萬物,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但是,如果將美食和理財碰撞在一起,又會擦出怎樣意外的火花呢?其實,真正的吃貨就是個“理財經”,究竟是不是真的呢?
今天小編有點要“拉仇恨”的節奏,獻給下班回家路上肚子咕咕叫的你們。讓大家先來看兩則:“吃貨”型理財高手代表的故事吧!
1、“詩神”蘇軾:一個吃貨的理財日常
說起蘇軾,最先想起“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經典詩句,但是在這個才華橫溢的“詩神”背后,也有不為人知的“吃貨”一面。
很多人可能了解,文明古今中外的“東坡肉”就是蘇軾即蘇東坡發明的,沒想到的是,蘇軾的這些美食發明竟因為省錢開始,慢慢理財就有了靈感。
相傳,詩人蘇軾的仕途非常坎坷,經歷過做官被貶,收入被減的拮據生活。當時蘇軾貨被貶黃州后,看中了當地的豬肉價格非常便宜,于是購買烹飪,既省了錢又變著花樣的發明并吃到了美食,真可謂“高段位吃貨”!
記載稱,蘇軾曾寫過一篇《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每月僅有4500文工資,蘇軾是這么規劃理財的。首先把4500文分成30份,串起來掛在房梁上,每天挑一串下來用,如果沒有完便放進竹筒存起來,作為招待訪客的支出。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于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