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我國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具備良好的基本面支持,發展空間依然廣闊,預計未來一段時期仍能保持良性穩健的發展趨勢。但同時也要看到,一場以規范、提升、創新為主題的深刻變革已經在銀行理財市場悄然展開。凈值型理財產品將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凈值隨市場變化而波動將成為常態。無論銀行還是客戶對此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從長遠發展來看,這也是理財回歸投資業務本質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作為與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金融服務之一,目前也進入到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分析解決好理財業務面臨的突出問題,對于促進商業銀行改革、提升金融服務品質、優化新時代金融體系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理財業務作為一項溝通居民財富、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的綜合性銀行服務,其發展離不開具體的宏觀經濟金融環境和政策條件。具體而言,經濟增長、市場需求、資金供求、監管政策、金融科技等五個維度,對于當前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
第一是經濟增長。宏觀經濟是金融活動的重要基礎,過去10多年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是我國銀行業理財業務從無到有,并完成跨越式發展的根本基礎。目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此需要明確的是:一方面高質量的發展也要以一定的經濟增速為基礎。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我國GDP實現了6.9%的超預期增長,2018年預計仍將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這是未來銀行理財業務繼續維持健康穩定發展的最大基礎。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不斷優化經濟結構。這也是銀行理財業務調整的重要導向。銀行理財業務若要更為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就必須遵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積極調整資金投向,同時提升資金配置效率。
第二是市場需求。銀行理財業務的本質是銀行接受客戶委托擔任資產管理人,本著為客戶財產保值增值的目標,按照與客戶的約定對其資產進行投資管理的業務活動。因此,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是理財業務發展的內生動力。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穩定增長,居民收入水平已經上升到了新的臺階。根據瑞士信貸的研究, 從2000年到2016年間,中國人均財富從5670美元增長到22864美元。同時,近年來隨著各項社會保障措施的完善,居民的很多后顧之憂逐漸得以解決。老百姓(603883,股吧)除了最基本的消費需求之外,對于財富管理的意識和需求都有了顯著增強。
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均收入將比2010年的水平再翻一番,預計未來幾年居民財富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財富管理的需求也將更趨多元化。從需求角度看,銀行理財業務不僅有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有不斷優化提升的要求。
第三是資金供求狀況。在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基調及嚴監管下,2017年我國金融體系整體資金供求關系呈現緊平衡狀態,M2增速降至8.2%,社會融資規模增速也降至12%,均為近年來最低水平。去年,央行在貨幣政策的操作上采取了“削峰填谷”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市場利率水平出現大幅波動,但是整個市場資金利率的中樞還是有所提升。銀行間7天質押式債券回購利率在2017年下半年平均達到3.43%。2017年銀行同業存單發行利率平均較2016年提高了約150個基點。市場利率水平的上行也影響到理財市場,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實際支付收益率呈單邊上行態勢,下半年更是始終保持在4%以上。
從目前情況看,預計2018年市場流動性仍將保持緊平衡狀態,全社會對于市場收益曲線的預期可能進一步上行。對于銀行理財業務而言,這意味著客戶對理財產品回報率的期望可能走高。而與此同時,在有效控制風險的情況下,銀行進一步提高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率卻存在較大難度。這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第四是監管政策。2017年是金融強監管的一年,不僅“一行三會”在年內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新的監管法規、制度和措施,國務院還成立了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拉開了監管體系統籌改革的序幕。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就是金融監管協同理念的一項有力實踐。
這一切都預示著銀行理財業務發展的監管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去杠桿,二是嚴監管。去杠桿就是要遏制銀行理財業務脫離實體經濟基本面和銀行管理能力的非理性增長,管住銀行單純從短期盈利動機出發的規模擴張沖動。嚴監管強調的是理財業務模式的規范性,糾正前期業務快速增長存在的脫實向虛、違規經營、不當創新等突出問題。這些政策本質上是為了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從長遠看有利于銀行理財業務回歸本源及持續健康發展,但是在短期內難免會產生較強的沖擊效應,理財業務的經營理念、發展模式都將面臨全面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