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理財這件事,菜導已經講過4年了,越是講理財,我越是感覺到如今學會理財真的是剛需。
理財是剛需,雖然我的感受很深切,但是很多人恐怕并沒有這樣的認識,甚至會覺得我多少有些夸大了理財的作用。
好吧,今天我們就來追蹤溯源,聊一聊我們究竟為什么要理財。
- 01 -
理財不等于只賺錢
首先,我要糾正很多人的一個錯誤觀念:理財就是為了賺錢。
應該說,賺錢是理財的一個結果,但并不是理財的全部含義。
很多人之所以把賺錢當成理財的唯一目標,說到底是因為對理財這件事沒有清醒的認識。
舉個例子:很多人對理財不屑一顧就是覺得理財不能賺大錢,或者是現在錢太少理財沒意義,所以從來不理財。但后來呢,很多人的錢沒拿去理財,但卻被騙子騙跑了。
再舉個例子:很多年輕人都是月光族,工作3年是月光族,工作5年還是月光族。雖然收入在增加,但就是攢不下錢。更嚴重的是,絕大部分月光族并不清楚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
還舉個例子:很多人工作10年正是當打之年,在職場上步步高升收入翻番,但是把錢都拿去炒股炒房,絲毫不給自己留下后路,總以為生活會永遠這么美好下去。
結果呢?且不說炒股炒房的風險,就是一場大病或是一場失業,就足以讓這些所謂的中產階級一夜返貧。這樣的悲劇,在這兩年已經開始大規模上演。
第一個例子說的是風險意識,第二個例子說的是規劃意識,第三個例子所說的“中產滑落”或者說“中年危機”的悲劇,則是缺乏風險和規劃意識的后果。
風險意識和規劃意識,其實都是理財的含義。可惜很多人并不明白這一點,說到理財就想賺大錢,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跑起來,結果可想而知。
總之一句話,理財遠不只是賺錢這么功利,而是一種包含風險意識、規劃意識、目標意識在內的財務綜合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