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基金的設計也著眼于長期。中歐恒利三年定期開放式采用的是每三年開放一次的方式,每個開放期原則上不少于五個工作日且最長不超過二十個工作日。言下之意,購買的投資者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將不能直接贖回基金份額,這為基金穩定運作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樣,東方紅睿璽三年定期開放式在基金名稱上已反映出長期投資的意思。據了解,該基金將以定期開放的方式運作,滿三年開放一次。公司還強調,基金在封閉期內不辦理申購與贖回。
與此同時,有數據顯示,資金正涌向真正的“長跑健將”。除了上述新基金外,對比年初的偏股型基金份額來看,東證資管、中歐基金、興全等公司旗下的多只偏股型基金在今年前三個季度出現了成倍增長。
滬上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助理總結道,東證資管、興全基金、中歐基金等之所以能夠逆風飛揚,是因為這些公司長期真正為投資者考慮,踏踏實實為投資者賺取穩健的收益,最終獲得了投資者的認可。長期下來,這種品牌優勢將不斷發酵。因此,上述公司的績優基金經理的產品發行能夠成為“爆款”也就不足為奇了。
剖析:考核周期是關鍵因素
常言道貴在堅持。面對資本市場各種誘惑,這些長跑型基金經理又是如何長期堅持自己理念的?上證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長期價值產品得到市場認可并非一日之功,背后原因多種多樣,但這些公司建立長期考核機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據了解,東證資管目前采用五年作為投資經理的考核周期,同時把客戶盈利作為考核的核心指標,這意味著公司已經形成與長期價值投資相對應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不過,大多數基金公司并不能忍受如此長時間的等待。一位公募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目前業內考核基金經理標準大致分兩類:一是考核排名,以業績為導向。二是事業合伙制,以規模為導向。在前者的考核方法下,評價一個基金經理稱職與否,由于有基礎數據支撐,評價體系自然非常透明也相對公平。但不利的方面是,容易導致基金經理的行為過于短期化,因為排名一般是一年一比的。
這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董事會用排名來考查基金公司高管的管理能力,高管就將面臨的壓力轉嫁到基金經理身上,用排名來測評基金經理的業績。由于害怕落后,基金經理往往選擇最保守也是最直接有效的策略——跟隨,緊跟同業動向,包括股票倉位高低、個股的選擇等,業內俗稱“配置型策略”或“跟隨型策略”。
“雖然有些基金公司開始針對這一問題作出調整,在考核標準中加入長期業績權重。比如,在一年期業績指標的基礎上,加入三年期或五年期的業績權重。但是一年期業績指標在考核中占的權重仍會較大,而這也是業內的主流做法。”上述基金經理坦言。
多數基金公司在投研的深度與廣度上均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基金經理往往礙于考核的短期化,被迫放棄長期有價值的標的,選擇緊跟當年的熱門股。
一位基金行業監管人士日前在公開場合直言一些基金公司中存在的短期行為。他說:“一部分基金公司的發展布局缺乏戰略性和前瞻性,熱衷于短期規模業績、短期熱點,精選個股、長期投資讓位于趨勢擇時,結構化產品、定制基金等短期資金驅動型產品層出不窮,對責任投資原則落實不足。”
短期化行為直接導致基金業績波動較大。有統計顯示,在投資境內資產的偏股類及股債混合類基金中,業績能夠連續三年處于前25%的占比不足10%,能夠連續處于前75%的也不足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