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17公私募踩雷不斷!誰被掐喉?誰主沉浮?今年公募基金分紅總額同比下降。不過,公募基金分紅總額相比2016年卻大幅下降65.85%。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宣布分紅或實施分紅基金數量為2420只,其中已經實施分紅基金共分紅1775次,涉及1051只,分紅總額共計676.42億元。與之相比,2016年同期784只基金合計分紅1387次,分紅總額高達1980.71億元,2017年公募基金分紅總額已經不足2016年同期的四成。
逐步弱化規模排名。從單個基金公司來看,受貨幣基金不再計入資管規模消息影響,未來協會和評級機構統計基金公司規模排名會剔除貨幣基金的體量,而這也意味著未來公募基金排名會迎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受此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位居頭把交椅的天弘基金,該公司背靠阿里余額寶,目前規模高達1.7萬億元,是行業第二大佬工銀瑞信基金6500億元規模的近3倍。當公募基金快速回歸主動管理本源時,連續3年擔任規模大佬的天弘基金排名可能直接跌下神壇。此外,一些銀行系基金公司和貨基占比較大的基金公司受影響也較大。
參照三季度末數據,如果剔除貨幣基金,位于第一梯隊規模2000億元以上的排位變化如下:易方達基金以2590億元排名第一,博時基金2325億元排名第二,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南方基金、中銀基金、招商基金等公司相對穩定;第二梯隊主要是規模在1000億元的公司,廣發基金、鵬華基金、華安基金、國泰基金繼續保留;規模500億元以上的第三梯隊中,中歐基金、銀華基金、興業基金均在列。
嚴監管:誰被掐喉
金融業最嚴監管年,絕不是說說那么簡單!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金融監管部門共出臺重要監管文件超過20個,行政處罰超過2700件,罰款金額超80億元。
基金子公司管理規定。對證券基金行業而言,監管大棒在2016年底就已發威,證監會于2016年12月15日發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規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子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暫行規定》。實施一年來,基金子公司總規模連續四個季度下降,通道業務萎縮,行業洗牌加劇。
受新規定影響,2017年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告別過去幾年“野蠻生長”的態勢,全面開啟增資控股、調整業務、清理母公司員工持股平臺等工作。根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11月底,基金子公司專戶業務管理資產規模已從三季度末的7.96萬億元持續回落至11月底的7.63萬億元,而2016年底管理規模為10.5萬億元。79家基金子公司注冊資本合計172.84億元,過去一年內,55家基金子公司合計增資超過100億元。
再融資新規和減持新規落地。在2月份再融資新規和5月份減持新政的雙重影響下,定增基金2017年幾成雞肋。流動性壓力加大,套利紅利被遏制,定增吸引力大幅下滑,規模較去年大幅度縮小,基金份額銳減六成,產品面臨估值調整,二季度末約七成處于虧損狀態。但到了三季度,定增基金略有起色,41只定增基金在三季度末有26只扭虧為盈。
最嚴私募基金管理新規。8月30日,國務院發布史上最嚴私募基金管理條例《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提高了私募基金管理人準入標準的同時,還對信息披露、行業自律監督管理、創業投資基金等內容進行了具體的規定。最重要的是,征求意見稿對違反本條例規定行為的法律責任也作了明確規定。受此影響,私募機構出現“失聯潮”,截至10月份,中國基金業協會發布第十六批失聯私募機構名單,失聯私募機構數量高達296家,其中,今年已公布6批失聯機構名單,涉及數量217家,占已登記數量的1.003%。
公募FOF破冰。9月8日,證監會公布首批公募FOF基金名單,華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實基金、建信基金等6家公司旗下均有基金獲準發行。這是基金業歷史上首次推出公募系FOF,其破冰的更深層次意義在于,能有效解決目前國內普通投資者所面臨的基金選擇困難、資產配置困難等痛點問題,同時也有助于發揮公募基金在公民養老資金中的作用,因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居民對適合的養老理財產品的需求日益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