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新規。10月1日《公開募集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流動性風險管理規定》正式實施,該政策對我國4000多只開放式基金產生直接影響,對產品的設立、投資、申贖、估值及信息披露等各方面提出系統性要求,重點防范流動性風險。而數據顯示,開放式基金資產凈值合計9.96萬億元,占全部公募基金資產凈值的93.29%。新規影響主要在三方面:其一,基金公司從“重規?!毕颉爸刭|”方向發展;其二,對基金公司內部治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三,基金公司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力將被進一步削弱。
專業點評:資深基金研究專家王群航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2017年對基金行業影響最深遠的監管政策莫過于流動性監管新規,不管是哪一類監管,當整個市場都按照這個監管思路在運行時,如果基金公司不“照章辦事”,就是死路一條。他認為,未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統一監管政策出臺,對公募基金發展有利,因為“一行三會”統一監管的核心精神是參照公募基金監管制定的,把公募基金作為標桿并按照其法律法規制定政策,對公募基金影響有限,但對保險、券商、信托等其他行業的影響可能較大。他進一步指出,統一監管后,套利問題會得到遏制,因為統一監管規則之前,隨著行業規模迅速擴張,會出現概念不明、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標準不一的現象,這很容易滋生監管套利、資金池、剛性兌付等問題。
至于如何看待嚴監管?有證券從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所謂的嚴監管才是基金行業的常態,嚴格意義上講,基金公司必須要轉變思路,真正從提高自身競爭力方面多做功課,而不是一味地強調“嚴監管”。嚴監管不會只是一陣風,未來必將成為常態,公募、私募都不能心存僥幸,唯有快速適應和調整,才能跟得上市場發展的腳步。
沖業績:誰主沉浮
貨基龍頭地位雖保,但年底靠其沖規模的現象將被喊停。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12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市場共有347只貨幣基金,總規模高達6.8萬億元,占基金總規模比例為59.65%,貨幣基金規模連續10個月增長,貨幣基金繼續保持龍頭地位不變。然而,貨幣基金未來面臨取消各家基金公司貨幣基金規模的披露和評價,目前347只貨幣基金將被剔除公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排名。
貨幣基金為何爭議如此大?上海一位證券投資人士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其中一個原因可能在于,基金公司規模越大,收取管理費相應會增加,會提高基金公司整體利潤水平,這是一些公司刷規模熱情不減的原因。未來,基金公司必須要在提高投資收益、保護投資者權益與基金公司自身業績之間找到動態、合理平衡,要從量的增長向質的增長轉變。
權益類基金規模前11個月減少1700億元據記者分析道,近期股市波動促使權益類資產規模下滑只是表象,導致權益類基金規模大減的主要原因是資管監管框架出臺、銀行信貸壓縮、貨幣緊平衡等有關。
迷你基金加速清盤,今年已清盤和擬清盤的基金數將超100只。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基金擬清盤數量只有19只,但從下半年開始擬清盤基金明顯增多,尤其今年四季度以來更是進入加速狀態,兩個半月的時間公告擬清盤的基金數量便接近50只。比如今年10月公告擬清盤的基金數量超過10只,11月公告擬清盤的基金數量超過20只,12月份剛剛過半,但公告擬清盤的基金數量也已超過10只,僅兩個半月的時間,公告擬清盤的基金數量便接近50只。
債市大跌債基很受傷。今年10月以來,債市再次上演大跌行情,多數債基業績表現不佳。數據顯示,10月底至12月初,在已公布凈值的1210只(不同份額分別計算,下同)公募債基中,有897只基金凈值下跌,占比74.31%,排除因巨額贖回導致凈值異動的2只基金之后,最高跌幅達9.02%,平均凈值增長率為-0.56%。
10月9日至12月14日,十年期國債期貨主力合約T1803在49個交易日內大跌2.95%,振幅更達到3.89%,趨勢下行行情讓機構苦不堪言。不過,臨近年底,三季度新增發行基金中債券型基金發行份額達581.3億,平均占每月新增發行份額的35%,10月債券型基金發行份額是144.3億,占比25%。隨后,債券型基金占比明顯提升,11月發行份額309.9億,達到11月新增發行總份額的51.4%,12月占比飆升至94%,債基發行份額驟升。
最亮眼的滬港深。論各類基金2017年的業績表現,最亮眼的莫屬滬港深基金,今年港股市場行情喜人,近89%的滬港深基金(成立滿一年)取得正收益,個別最高收益甚至高達61.82%。另據數據統計,截至12月19日,今年58只滬港深主題基金中,有19只滬港深基金實現30%以上的收益,收益率在50%的有3只,回報率在20%-30%的占比一半。
數量方面,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滬港深基金僅發行13只,2016年就猛增至56只,發行規模達到391.62億元。到了2017年,呈現一種先揚后抑的態勢,前5個月快速發行32只,后來證監會于6月份發布《通過港股通機制參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冊審核指引》規則,滬港深基金的發行速度明顯放緩,此后4個月僅發行13只,10月為零,截至三季度末,今年發行的滬港深基金規模達到150.6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近61%。整體看,今年新成立的滬港深基金規模最大的也不超過8億元,而大部分都是較小規模的基金。
偏股基金可圈可點:此前每一年最被人看中的冠軍就是偏股型基金,但是今年似乎熱度有減。數據顯示,排除因機構資金巨額贖回導致凈值暴漲的基金,截至12月12日,今年以來,偏股基金產品中,東方紅滬港深混合基金以59.81%的收益率暫時領先,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國泰互聯網+股票、交銀穩健配置混合A、華安策略優選混合分別以57.96%、57.19%、52.1%、51.72%的收益率緊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