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18基金預估:私募探路國際化?公募弱冠重現江湖!沒有投資者的信任與委托,行業就是無源之水,發展更無從談起。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公募基金成立20周年的紀念性大年。“20歲”是古代男子加冠,意味其長大成年并舉行成人儀式的重要節點。嚴監管開始全面落地,經歷過2008年次貸危機、2011年高通脹和2016年匯率貶值帶來的熔斷等一系列大風大浪,2018年,還有什么能讓基金行業駐足或飛躍?
公募基金:回歸主動管理政策導向
猜測一:基金行業通道業務將持續“瘦身”
2017年一路狂飆的通道業務,最終在年底剎車。日前,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分別從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來規范銀信類業務,并提出了加強銀信類業務監管的要求,該政策導致2017年基金子公司規模不斷縮水。
2018年,基金子公司通道業務規??赡軙^續下降。2016年之前,基金子公司一直是開展通道業務的重要載體。在基金子公司新規出臺后,基金子公司規模不斷縮水。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專戶業務規模是14.38萬億,較一季度規模下降近2萬億,下降比例12.08%。基金子公司的“一對一”產品和“一對多”產品的規模均出現縮減。
猜測二:加強主動管理業務將成為貫穿全年的主旋律
隨著新的基金評價體系的落地,基金公司通過貨幣基金擴大規模的動力將會在2018年逐步減小。因為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尋找幫忙資金,通過貨幣基金沖規模只是一種面子工程,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公司業務水平。
而根據基金業協會此前召開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的提議,管理規模并不是評價投資管理能力的關鍵指標,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布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排名數據。據悉,目前包括銀河證券基金在內的多家券商資管正在嘗試降低貨幣市場基金比例,提高股票基金的比例。再加上監管層數次加碼貨幣基金監管,嚴控其流動性風險,意味著2018年轉向主動型管理業務,完善權益類、固收類和量化投資等產品已經勢在必行。
猜測三:更加重視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在嚴監管政策的大背景下,公募基金依賴短期形式創新發展的難度日益增大,目前大多面臨缺少長期核心價值的發展困局。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黨委書記、會長洪磊此前表示,我國公募基金產品結構嚴重失衡,貨幣基金占據半壁江山,混合基金發展迅速,股票基金規模占比持續下降,公募基金發展方向存在誤區。
洪磊認為,公募基金在推動資本形成中的價值和地位遠未體現。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投資者和管理人的短期主義;二是資產管理市場制度仍不統一,驅動“監管套利型”產品大量興起;三是資產管理市場缺少以跨期風險管理為目標的大類資產配置工具,客觀上助推了短期主義和監管套利。
有基金從業人士向本報記者分析道,在資管統一監管新規出臺后,預計公募基金將更趨向于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
這一點從2017年被投資者熱捧的基金產品中可窺一斑。比如,2017年收益率較高的東方紅系列產品、易方達消費行業、國泰互聯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