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表示,“呼死你”這類轟炸軟件,都是通過程序控制的,“轟炸用的電話號碼,不是對應的實名的個人,而是虛擬號段,這樣打回去也沒用”。
“來買‘呼死你’的人,什么目的的都有,有惡作劇的,有商業報復的,還有催債的,(買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據記者,除了銷售按天收費的“呼死你”服務,他還有償教授“呼死你”軟件的制作方法。商家表示,學成之后,買家可以自己制作“呼死你”軟件銷售給他人,或者主動操作軟件“賺錢”。商家舉例稱,常用的手段是,“找一個號碼一直轟炸,然后發短信過去談條件、勒索要錢”。
細節
運營商難以查獲騷擾電話來源
一年多來,李康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困擾。他的業務號碼分屬兩家運營公司。他給兩公司客服打過電話,詢問遭遇“呼死你”該如何應對。
一家運營商客服回應稱,目前還無法查找到騷擾電話的來源,但可以開通“呼死你應急防護”功能來屏蔽掉騷擾電話。在客服的建議下,李康給自己的5個號碼辦理了攔截。攔截服務需要隔7天延續一次。辦理期間,陌生號碼撥入時,會提醒所呼叫的機主設置了防護攔截,“撥打電話時,需要加撥兩個隨機的數字和一個#號鍵,才能打進來。”李康說,這樣雖然有效地攔住了“呼死你”,但因為程序繁瑣,業務受到嚴重的影響。“以前5個該運營商服務的電話,一天能接到10多個訂單,設置攔截之后,最多一個兩個。”無奈,李康考慮到生意,只能放棄攔截,繼續忍受著“呼死你”的折磨。
李康也電話咨詢了另一家運營商的客服,但工作人員回應稱,目前只能屏蔽真實的來電號碼,像“呼死你”這類的虛擬號碼,暫時是無法攔截的,只能靠下載第三方軟件,標記呼入的電話是騷擾電話,提醒機主謹慎接聽。
李康還嘗試報警解決,但僅憑對方發來的“49元永久解除”的短信,警方暫無法認定詐騙行為,也不能判斷屬于經濟糾紛,因此沒能立案。
觀點
商家行為或涉嫌敲詐勒索罪
對此,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韓驍律師表示,“呼死你”是通過惡意撥打電話的方式對他人進行騷擾。如果是單純打騷擾電話,不構成刑事責任。
韓驍表示,多次發送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行為,或涉及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可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換言之,如果通過“呼死你”的方式對他人進行騷擾,可以認為是發送恐嚇或其他信息,干擾了他人正常生活。“因此,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如果找到撥打騷擾電話的商家或他人,可以給予其行政處罰。”
韓驍律師表示,提供“呼死你”服務的商家,違反了我國《民法總則》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同時,我國《侵權責任法》規定了隱私權受保護,而隱私權具體的內涵包括‘自己的正常生活所享有的不受他人打擾、妨礙’。‘呼死你’造成‘被呼者’生活不得安寧,這就是侵犯隱私權的表現。受害者可以以此提起侵權之訴,要求商家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
此外,韓驍律師補充道,如果商家或他人先使用“呼死你”進行騷擾,再進行勒索,其行為或將觸犯刑法。他解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等。“所謂敲詐勒索,是指行為人采用威脅、要挾、恫嚇等手段,迫使被害人交出財物的行為。因此,商家先用‘呼死你’進行騷擾再勒索的行為,可以認為是一種威脅行為,并且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所以,如果商家通過這種方式斂財,且勒索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應當構成敲詐勒索罪,也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