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為什么銀行在這個階段要拼命地賣理財呢?
商業銀行當前存續理財產品中,3個月期以下的理財產品占比50%,同業理財類產品(銀行和銀行之間互相買賣)的產品占比50%。
而在金融監管大潮當中,去杠桿、防風險成為當前最重要議題,其中最主要的解決方式就是賣出更多的個人理財產品,也就是把龐大的居民財富吸收成商業銀行的理財資金。
只有這樣,銀行的貸款、表外融資,未到期的各種貸款項目才有錢可以繼續放貸款出去,用老百姓理財的錢來賺更多的利息,以支持本已江河日下、日漸羸弱的龐大銀行軀體。
所以,毫無疑問的是,銀行們會招攬更多的大爺大媽們來買理財,未必是保本,因為保本不再合規。
但是,銀行會想出更多的方法來把本來不保本的理財產品變成保本的理財產品。
比如說,目前就有銀行開始學習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饑餓營銷手法,開始用超高收益吸引客戶,但這些超高收益產品,只有VIP和搶購的客戶才能得到。
例如,某家銀行推出一款只在夜里9點10點才開售的理財產品,年化收益7%,只能在手機銀行上買賣。
于是這家銀行的網點在那些可以購買超高收益理財、月黑風高的夜晚,變成了熱鬧非凡的菜市場。
年僅20歲的理財客戶經理面前擺了三十多個手機,一人面對三十個客戶,這小姑娘幫助那些連“保本”、“非保本”都分不清楚的大爺大媽們進行搶購,因為他們連手機銀行登陸流程都學不會,年僅20的小姑娘一晚上幫助操作搶購的理財產品銷售總量約有兩個億……
她的手已不再顫抖,因為這些產品對她就像是黃瓜、蘿卜、韭菜一樣,她只是交到客戶手上。
但這些大爺大媽卻是毫無疑問的金主,他們畢生的心血積蓄全都傾注于這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上。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