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盡管創業板自1月末以來持續下跌,但資金流向顯示出市場正發生微妙變化。最新統計顯示,伴隨市場的調整,資金正通過申購ETF等方式持續流入。市場人士認為,雖然整體估值仍偏貴,但創業板中不乏部分調整到位且具備扎實基本面的“創藍籌”,這部分個股未來或將持續受到資金的青睞。
根據上海證券的統計數據,1月29日至2月4日這一周,多只創業板基金遇到大額凈申購。其中,易方達創業板ETF凈申購15.02億份,富國創業板B凈申購4.59億份,華安創業板50ETF凈申購4.65億份。統計顯示,大批資金正在涌入創業板相關指數基金。
此外,從發行角度看,多家基金公司在2018年開始發行創業板基金。公開資料顯示,1月5日,建信基金宣布,在2018年1月8日至2018年2月2日期間發行創業板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海富通基金在1月9日發布公告稱,自2018 年1月12日起至2018年4月11日,公開發售創業板綜指增強型發起式基金。另外,工銀瑞信也在今年1月繼續推出工銀創業板ETF聯接基金,以方便場外投資者布局創業板。
有基金業內人士表示,2017年A股市場結構分化嚴重,“一九行情”下原本絕對估值較低的藍籌白馬股在經歷了大幅上漲后,當前的估值已不低,這些個股未來是否會繼續上漲,取決于利潤增長能否持續。另一方面,創業板經歷兩年的調整,部分個股估值已相對便宜。因此,2018年的投資方向已不再局限于大盤藍籌股,優質成長股成為另一個可選項,部分優質的“真成長”將受到資金的青睞,而業績成為2018年創業板個股的投資主線。
對于近期資金持續流入創業板相關基金,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就整體而言,創業板的市場機會仍不多。但因為創業板指數大幅下跌,吸引了一部分資金入場抄底,所以出現了凈申購的情況。
“當前創業板整體估值大約為45倍市盈率,與主板相比整體偏貴,大的機會還需要繼續等待。目前來看,創業板的投資機會更多的是在個股上,比如一些細分行業里的龍頭公司,也就是所謂的"創藍籌"。”楊德龍對記者表示。
恒生前海滬港深新興產業精選混合基金經理張勇認為,2018年成長型公司的業績貢獻主要集中在科技硬件與應用的板塊,特別是人工智能、消費電子、5G、新能源等行業。但張勇對創業板的整體行情仍持謹慎態度,認為部分創業板公司業績下滑超預期,疊加整體估值水平偏高,整個板塊的趨勢性機會仍需要等待。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創業板難有整體行情,但投資者可以從業績和估值的角度出發去篩選個股,規避此前依靠外延并購高增長的公司,重點布局以創業板指和中證500成份股為代表的低估值中盤成長股。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