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7年末我國銀行理財余額為29.54萬億元,同比僅增長1.7%,較去年增速大幅下滑近22個百分點,歷史上首次大幅低于M2和社融增速。從結構上看,2017年末同業理財規模較年初下降3.4萬億元,降幅超過50%;而個人理財成為理財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力,同比高增27%至14.6萬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理財增速,尤其是同業理財增速下行是“金融去杠桿”的一個重要標志。中信證券(06030)固收首席分析師明明點評稱,結合2017年理財報告相關信息可以判斷,資管行業可謂“監管未動,整改先行”,雖然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時間在2017年末,但相應的業務調整更有可能在2017年上半年的“三三四”監管集中期就已開始。
天風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孫彬彬表示,2017年保本理財余額的上行應源于部分銀行“缺存款”、同業負債受限、同業成本上升,發行保本理財擴充表內負債的動力顯著增強。
理財收益率易上難下
雖然銀行理財結構從高成本端向低成本端轉移,但理財收益率仍高位運行。
6日下午,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走訪時發現,目前不少銀行推出的在售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都超過5%,如李女士最終購買的那只35天期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05%,銀行客戶經理劉麗推薦的一只91天期、一只182天期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均在5.1%。
另據2017年理財報告,2017年封閉式理財產品收益率結束了2015年以來的下降趨勢,全年上升約80BP至4.3%左右,已接近2015年末水平。從高頻數據看,1月各周在售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仍位于4.85%-4.9%高位。
平安證券認為,理財收益率上行,主要是受資金利率上行及債券收益率上行的雙重影響,預計未來理財收益率易上難下。
興證固收進一步分析稱,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資產端調整的剛性進一步加劇了負債端的稀缺性和競爭效應,導致中長期負債成本易上難下。該機構指出,隨著中小行存單發行成本快速抬升,并逐漸超過理財成本,中小行也開始加大對理財的爭奪,從而導致大行理財發行成本不得不提升。2017年大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抬升速度明顯超過中小行,并形成罕見倒掛,反映出理財市場的這種競爭效應。
市場人士認為,銀行理財規模量穩價升,依然反映出銀行體系負債壓力較大,對主動負債的依賴難以降低。同業和機構理財退潮、個人理財快速增長,則反映出監管壓力下銀行主動去杠桿,負債回歸本源,進入對個人客戶資源的爭搶中。
資產配置偏向權益類
在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上行的倒逼下,高收益資產顯然更受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