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華夏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軒偉則表示,當前A股市場風險偏好得到修復,外圍環境趨于穩定,A股市場迎來年內較好布局時點,此外海外市場特別是港股市場也出現值得關注的投資機會。
中小創邏輯
節后A股出現了風格切換跡象。
楊曉晴表示,“節后A股上漲幅度方面,創業板優于滬指,中證500優于上證50,即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市場熱點逐漸分散化和均衡化。”
邱凌蒼也指出,“此輪反彈中創業板為代表成長股漲幅明顯強于前期領漲的以上證50、滬深300為代表的藍籌權重和白馬股,同時,創業板距離2015年最高點已調整2年半,整體估值來到了歷史底部區間,而藍籌白馬股經過最近一兩年的上漲已不再便宜,性價比在遞減,因此A股市場有望出現具有一定持續性的風格切換。”
公開數據顯示,近期機構資金開始頻頻涉足創業板個股,從盤后資金流向來看,以節后最高漲幅3.61%的2月26日為例,當日創業板主力資金凈流入24.7億元。
有業內人士指出,年前一周至節后以來,創業板從收復3年最低點到強勢走高,從漲幅上看創業板已明顯跑贏以上證50為首的大盤股,表明主力資金正在從上證50的個股中逐步轉向創業板。
多位機構投資人向記者表示,他們目前調倉主要方向是加倉中小創的指數和股票。
趙立松表示,“節后我們進一步加大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指數,以及個股的配置。接下來,我們主要策略還是以中小板和創業板為主。不過我們也在觀察權重股,特別是主板的一些藍籌的下跌幅度,如果跌幅大的話,會考慮做一些超跌反彈的操作。”
吳國平也認為,“接下來節后的A股表現會慢慢往中小創這個方向走,創業板指數反彈不是短期方向,而可能是一個新的上漲起點。”
邱凌蒼指出,結合近期盤面風格轉換信號的出現,市場將有望告別過去一年大票漲、小票跌的極端行情,也就是說創業板的機會在增加,很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樣弱于上證50。不過要注意識別創業板業績與估值相匹配的“真成長股”(創藍籌),也就是創業板里面相對優質的一批公司。“目前性價比最高的會是200億-800億元市值的PE在20左右的細分行業龍頭,可關注的板塊有電子、環保、互聯網軟件、新能源汽車等” 。
楊曉晴說:“2018年市場的風格分化將逐漸淡化,熱點將趨于分散化和均衡化,不像2017年,選對了方向就成功了一大半,2018年應重視選股,挖掘增長確定、低估值、高分紅這些兼具成長性和價值性的個股。”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