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每個節假日都是銀行理財宣傳的黃金段,今天是元宵節,銀行自然不會放過這一時點的理財產品推薦。
近幾日,《國際金融報》記者走訪滬上銀行時,注意到不少銀行網點都推出了最新元宵節特別版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大多破“5”,與過年期間相比,毫不遜色。銀行理財“鬧”元宵
不少銀行抓住“春節行情”最后的尾巴,發行了一波“元宵特供”理財產品。
據記者采訪了解到,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中國銀行推出了三款“元宵節爆款”,產品期限分別為202天、109天、117天(受邀客戶專屬),該三款產品起售金額均為1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25%。交通銀行也推出了5萬元起售,3個月預期收益率為5.2%,3年預期收益率5.3%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
比如,廣發銀行就推出“元宵節特別款”,其產品期限為217天,起售金額為5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為5.3%;此外,該行還推出同期限,30萬起售和100萬元起售的兩款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分別為5.35%、5.45%。
一位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3月底,銀行將迎季末考核,疊加部分銀行追求2018年“開門紅”等因素,預計銀行理財預期收益率還將保持在高位。凈值型產品“出沒”
盡管多數銀行熱推理財產品都有預期收益,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走訪過程中,也有銀行客戶經理向記者推薦了“每天都可查看收益”的凈值型理財產品。
據了解,2017年11月17日,央行發布了橫跨各類型金融機構的綱領性文件《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對以往分業監管的資管領域進行了一次重大革新,引導資管業務的發展方向趨于統一。作為資管行業的“老大哥”,銀行資管條線需對當前業務模式進行重大調整。其中,產品凈值化轉型的要求更是凸顯了監管對當前預期收益模式在風險管理方面的審慎態度,銀行理財的凈值化轉型已迫在眉睫。
普益標準最新發布的理財周報顯示,從2017年凈值型產品的發行情況來看,全國性銀行(包含國有大型銀行及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對行業發展方向更為敏銳,基本都對凈值化產品進行了提前布局,在18家全國性銀行中有17家已推出凈值型產品;相比而言,城市商業銀行由于發展方向的不同,推動產品凈值化的力度有明顯的差異。
據普益標準統計,在2017年全年,有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售的城市商業銀行數量為25家,相對于城商行的總數量占比偏??;農村金融機構由于理財業務起步相對偏慢,大多數銀行的人才培養較難跟上行業發展步伐,發行凈值型產品的銀行數量僅為6家。
“隨著監管要求的明確,未來極大可能90%以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將轉型為凈值型產品。這也迫使銀行需要在調整期內解決凈值型產品發行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如系統建設、估值方式等,但最大的問題仍然是投資者教育。”普益標準分析師魏驥遙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