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近日,多家公司開始布局量化基金,包括農銀匯理、中加基金、博時基金等公司都在啟動量化基金認購,僅前兩個月,就有24只名稱中帶“量化”字樣的基金發行。
是業績回暖還是其他因素掀起了新熱潮?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每隔幾年就會掀起一輪量化基金熱,但是從長期業績看,投資者購買量化基金應該理性對待。
1
量化基金發行熱潮來臨
在證監會3月12日公布的2018年基金募集申請公示表中,今年已有14只量化基金獲批,還有20只量化在審批名單中(8只是今年申請的)。融通基金、財通基金、國金基金等6家公募基金分別有2只產品在審,華泰柏瑞基金、寶盈基金、先鋒基金等8家公司分別有1只量化基金在審。
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截至3月13日前的一年時間里,總計291只量化基金,在有數據可統計的164只基金中,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為正的共計109只。其中,景順長城量化新動力、華安滬深300量化A、華泰柏瑞量化優選三只量化基金一年以來的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分別為30.15%、27.10%、18.22%。
一年來,表現較差的量化基金也不在少數。比如,一年來累計單位凈值接近-20%的包括華商動態阿爾法、光大風格輪動、金鷹量化精選,這三只基金一年來的累計單位凈值分別為-26.345%、-25.248%、-19.28%。此外,累計凈值在-5%至-15%的還有約20只量化基金,比如,中融量化多因子A(-17.43%)、大摩多因子策略(-12.33%)、長信量化先鋒C(-10.16%)、大摩量化多策略(-10.296%)、創金合信量化多因子A/C(約-9%左右),表現均不佳。
值得行業思考的一個現象是:純量化的基金“玩不過”非純量化的基金產品?以建信央視財經50B、建信央視財經50為例,雖然Wind數據統計將這兩只基金統計在量化基金中,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兩只基金屬于指數基金和分級基金,不是典型的量化基金。然而,其一年來累計單位凈值為65.405%和41.11%,業績遠遠超過一些純量化基金。
統計數據還顯示,今年1月1日至3月13日,291只量化基金中,累計單位凈值增長率實現正收益的有238只,其中,天弘量化驅動A/C兩只基金今年以來的累計單位凈值增長均高于13%,建信央視財經50B增長率為8.987%。從短期收益看,量化基金的春天似乎真的到了。然而,長期看,量化基金業績并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