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4天里,共享充電寶們又拿到超7.5億人民幣。
上周五陳歐3億投資街電,王思聰隔空放話“共享充電寶要能成我吃翔”;Hi電剛公布近億元A輪融資,小電科技又拿到了3.5億行業內最高融資;說好的不追風口,騰訊加持,阿里系、分眾系等入局。在一次次大額融資和話題炒作中,局中投資方搶奪,局外人覺得瘋狂。
就像摩拜、ofo們拯救了已在邊緣的自行車生產商,以共享充電寶為名的小電、來電、Hi電等,炒火了被小米、華為等擠壓得奄奄一息的充電寶廠商。
40家機構、12億融資
在上周聚美優品3億入局時,陳歐宣稱街電是他親自抓的一個項目,并表示:“ 聚美優品對該項目的投資無上限,未來33個月內,將繼續注入幾十億的資金。”隨后,原淘票票高管原源也被爆離職,加入街電高層。還有王思聰的吐槽等等,共享充電寶的百度指數從未超過2000飆升到12000。
錯過了滴滴、錯過了摩拜、錯過了ofo,投資人不想再錯過共享充電寶。投資界(微信:pedaily2012)不完全統計,已公開披露融資的共享充電寶平臺有12家、融資金額近12億人民幣,40多家機構入局。
其中,小電科技融資速度最快,38天內完成3輪融資,累計融資超4.5億人民幣,是充電寶行業內拿到融資額數量最多、最快的公司。且投資方囊括騰訊、阿里系元璟資本、分眾系眾為資本,所有主流戰略財務基金。“快速融資是為了筑起資本壁壘。”朱嘯虎在投資小電科技時解釋道。
騰訊投資合伙人夏蕘在投資小電時表示:“共享充電寶作為微信支付的場景們的一個核心考量。小電管理團隊對互聯網的理解、執行力和愿景規劃是我們在如此早期投資的催化劑。”
電能是基礎,百億級別的市場足夠大。手機、平板、手表、筆記本電腦等小型用電設備需要移動充電解決方案。紅點中國周韜略道:“投資來電主要基于1.公司非常健康的運營數據表現;2.CEO極其強的能力和產品導向商人特征,以及充滿想象力的可擴拓展商業模式;3.來電在關鍵場景滿足了用戶日頻真實需求,并隨著用電設備數量的增加,來電能夠在多場景通過多產品形態提供電能移動網絡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電能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 。”
在周韜略看來,快速大額融資是基于國內廣大用戶的日頻需求的中國特色,資本快速跟進也反映了對行業的看好。更傾向于最終只有頭部2-3家會得到資本認可并持續發展,新入局者幾乎無機會。
目前共享充電寶有2種模式:小電、Hi電為代表的桌面模式;以街電、來電為代表的機柜模式。前者主要是與線下商場、咖啡店、餐廳等場景進行合作,一次性消費;后者為定點借還。
對比來看,機柜式用戶使用更自由,掃碼支付人工干預較少;桌面固定式相對使用場景受限較多,但無需押金,成本低鋪設速度快。但服務人數有限,受商家影響大。此外共享充電寶也存在很多問題,本身就屬于易燃易爆物品,若充電寶質量不過關,再加上頻繁被使用,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還有數據讀取安全等。
很多人至今不敢相信充電寶就這么火了,其實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共享”,獲取用戶的成本較低;二是資本市場有大量的閑散資金。如42章經所說,任何一家充電寶鋪設到足夠多量以后,能更低成本獲取線下流量,都很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分眾,這就不難解釋分眾系的入局。
此外,投資充電寶回本周期快、也賺錢。據說幾乎每家都可以在一到六個月之內回本,且現金流都是正的,這么劃算的生意很誘惑投資人。
下一個共享單車?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越來越多的資本和創業者開始把目光聚焦在線下流量上。共享單車是一種,充電寶也是一種。但不管是速度還是融資額度,共享充電寶遠比共享單車瘋狂。
數據方面,Hi電表示,已經進入5個城市(以北京、上海為主),其桌面型充電寶已經鋪設近萬臺,并以每天數千臺的規模生產。表現好的點位單臺充電寶每日被打開3-5次。
小電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已經開通服務,已經有上萬家商家加盟了小電共享充電服務。還將在今年5月份開通10個直營城市、15個渠道城市,1個月內完成30個城市的市場布局。
來電科技已入駐80多個城市,并與萬科、華潤、海底撈等企業達成合作關系。
朱嘯虎接受《投資界》專訪時表示,小電(或者說共享充電),硬件成本低,損耗率極小,所以商業模型比ofo更健康。
在小電創始人唐永波眼中,充電寶和自行車的區別是,需要先to B后to C。所以能進入B的參與者有一定的機會,但這個賽道存在馬太效應的,最終只能剩少數玩家。
由于用戶基數的原因,在推廣共享充電寶時顯然獲客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市場上有超過8億的智能用戶,用戶在家以外的地點給手機充電的次數多達1億多次。Hi電創始人劉文源解釋道:“相比共享單車,使用充電寶的用戶基數更大。且充電寶也已成為強剛需,容易快速規模化復制。”
一根充電線解決的問題,背后暗藏手機電池研發和技術革新。當充電不再成問題,充電寶租賃市場或會變小。就當下而言,人們對電的需求越來越大,市場廣闊且能快速擴張。或許以后都可以充電1分鐘,通話2小時。
資本和創業者的熱鬧入局后,下一步,是不是共享充電寶也去用免押金或免租金等方式去激化這場戰爭?但相比共享單車而言,共享充電寶的戰爭不會是持久戰,而它們也比共享單車更需要聯合。
共享經濟的真假需求
共享充電寶火了,共享KTV、共享籃球也來了。還有早前的共享WiFi、共享短租平臺等等。更多的資本、巨頭都在入局。當人們不再專注于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占有,新的生產關系將將催生更大的經濟價值。萬億級市場的共享經濟下,其每個細分領域都是錢啊。
這其中,芝麻信用也在發揮極大的作用。芝麻信用資深業務拓展經理陳玲玲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目前芝麻信用為共享經濟企業提供不少服務,以租借充電寶為例,芝麻信用評分達到600分及以上的用戶,就可以通過芝麻信用,享受到免押金、支付寶掃一掃即可借用的服務;而芝麻信用讓用戶的使用門檻降低,提高了服務的用戶量。
共享經濟一把火燒旺了與線下經濟有關的大部分行業。似乎只要能和共享搭上關系,就能走上資本助力的快車道。很多人認為共享充電寶,其實跟共享經濟沒多大關系,和共享單車一樣是分時租賃。但單車解決了短距離的痛點,而充電寶踩到的痛點是偶然的急需,不是剛需。
“共享充電寶到底靠譜不靠譜?很多人都看不準。共享單車的模式就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得以發展的,免費騎車的模式、用戶不用考慮將車停在哪里,需求就爆發了。”馬化騰在“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表示,在選擇投資之前會考慮其商業模式,“此前有上門洗車服務,但實際上這種服務沒有毛利,這就是偽需求,騰訊就沒有投資這樣的項目。”
摩拜投資方之一的熊貓資本合伙人毛圣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覺得共享充電寶沒有什么特別大的需求。”在他看來,一個是充電寶持有成本低;二是共享充電寶流動性差,替代方案也很多。
在經歷了打車、外賣、共享單車等一輪輪風口后,巨頭加持似乎已經成為創業公司獲得階段性勝利的標配,而在分別得到巨頭加持后,創業公司間的廝殺會愈發血腥。從靠補貼燒出巨大市場和用戶,回歸到對商業本質的遵從,值得考慮的是,資本的理性回歸之路在共享充電寶這一役中如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