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晚間,華寶興業基金發布公告稱,決定以通訊方式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關于終止華寶興業中國互聯網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
《公募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顯示,開放式基金連續2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在定期報告中予以披露;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前述情形的,基金管理人應當向證監會報告并提出解決方案,并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其實,迷你基金數量一直居高不下。截至一季度末,共有217只公募基金產品規模低于5000萬。其中,發起式基金且成立不超過3年的基金共26只。
“監管層要求基金公司提供解決方案,是為了維護持有人利益。而清盤,是其中一種比較好的解決方式。”北京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基金規模過小,不宜進行資產配置,組合風險較大,尤其是遇到大額贖回時,基金調倉難度更大,無疑會損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深圳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人員表示,基金規模過小,也會加大基金管理成本,對于小公司來說,清盤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解決方式。“公募基金產品是否存續交給市場判斷,清盤應常規化。”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歷史上遭遇清盤的基金產品已達60多只。
基金供給端出問題,產品類型初設不符合市場需求,成為部分類型基金遭遇清盤的主因。“比如,短期理財基金產品從一開始就比較尷尬,產品優勢不足。”北京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曾曇花一現的短期理財債基也屬此類。
此外,前幾年火爆的分級基金如今也正江河日下。業內人士認為,國內市場波動較大,投資者對分級基金不夠了解,成為國內分級基金的不穩定因素。
“被動指數型基金業績優于主動管理型基金,這在成熟的美國市場被反復證明,但由于國內市場環境不同,國內分級基金波動較大。”
此外,由于監管理念加強,有些基金產品如保本基金也將逐步淡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