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先后有富達、瑞銀兩家外資機構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而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其他諸多外資機構也躍躍欲試,正在計劃申請開展私募業務。
外資機構陸續跟進
上周,瑞銀資產管理于7月13日宣布,其外商獨資企業瑞銀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獲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頒發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資格,可向中國的機構和高凈值投資者提供國內固定收益、股票和多資產的私募基金產品,瑞銀也由此成為首家同時具有國內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和合格境內有限合伙人(QDLP)資格額度的國際資產管理機構。
今年1月4日,富達全資子公司——富達利泰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正式完成備案,成為首家可在中國境內募資、投資A股市場的外商獨資私募機構。
除了已經完成備案的,還有諸多外資機構正處于準備進程中,一些外資機構正在設立外商獨資企業,為下一步申請開展私募業務做準備。紐銀梅隆投資管理于7月4日宣布,公司已獲得上海工商局批準在中國設立外商獨資企業,該外商獨資企業位于上海自貿區 ,由紐銀梅隆投資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全資擁有。值得注意的是,紐銀梅隆投資管理方面明確表示,“設立外商獨資企業長遠將讓紐銀梅隆投資管理能為中國高凈值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打造和分銷在岸私募基金。”
今年5月,Vanguard集團也宣布在上海自由貿易區設立外商獨資企業——先鋒領航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并透露,雖然目前Vanguard尚未申請登記成為外商獨資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但是不排除將來的某個時間會提出申請。
諸多外資機構都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十分憧憬。紐銀梅隆投資管理亞太區分派主管兼聯合主管Lindsay Wright表示:“中國市場龐大而多元。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在尋求投資選擇及全球多樣性,而我們的多元精品式投資管理模式則能充分滿足中國投資者的投資需求。”Vanguard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林曉東預計,到2025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16萬億美元(約合100萬億人民幣),養老金資產管理規模將達到3萬億美元(約合19萬億人民幣),中國公募市場存在巨大的成長潛力,這也將賦予Vanguard以可作為的空間。
推動行業生態變化
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資產管理機構步入中國市場,私募行業的格局必然將發生一定的變化,他們將與本土私募一起爭奪國內高凈值人群和機構投資者市場。
對于外資私募機構的動向,國內本土私募機構事實上也保持著密切的關注。上海一家私募機構人士表示,外資私募在投資策略的豐富性、風險控制的嚴謹性上,相對本土私募而言具備一定的優勢。短期而言,外資私募會有一個試水摸索的過程,但從中長期而言,隨著越來越多海外機構的入場,行業生態將漸漸地發生一定的變化。
清和泉資本副總經理、創始合伙人錢衛東曾表示,外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進入,對行業發展有積極作用。首先,對投資者而言,有更多的投資選擇,也能夠更多接受長期投資理念;其次,雖說目前外資私募還比較少,但形成這個趨勢之后,后續可以豐富A股的投資者結構;最后,將使本土私募市場更加多元、更加開放,對本土的私募管理人有正面競爭的促進和交流作用。
當然,其中一些外資機構布局私募業務,也是懷著“曲線”進軍公募市場的意圖。對于像瑞銀這樣的機構而言,此前就已經與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合資設立了國投瑞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外資機構在國內尚沒有公募基金公司。
Vanguard董事總經理、中國區總裁林曉東此前就曾表示,Vanguard最希望服務的是中國14億普通投資者,因此就中期目標而言,Vanguard希望能在中國開展更貼合普通零售客戶的公募業務。在目前的監管框架下,私募基金管理人開展業務3年后可以申請公募牌照,因此,不排除Vanguard采取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即最終目標仍是公募業務。或者,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資的進一步開放,也可能會有其他開拓中國公募市場的模式。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