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江湖,“剩者為王”。第一批“奔私”的明星私募中,既有規模不斷擴大、長期處在百億私募行列的星石投資等機構,也有在今年白馬藍籌當道的行情中王者歸來、業績亮眼的淡水泉等價值派私募。同時,十年大浪也曾將隆圣投資等“公奔私”明星淹沒,使民森投資的絕對收益之路變得坎坷,將新價值投資等“別具一格”的投資模式推上爭議風口。
私募基金起源于美國 .1976年,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貝爾斯登的三名投資銀行家合伙成立了一家投資公司KKR。國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已經成為僅次于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我國最早的陽光私募基金是2004年趙丹陽與深國投合作成立的,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一支重要力量。
雖然說私募基金是我國現代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組成部分,但我國私募行業,更像是金庸先生筆下的“武俠江湖”,而2007年大牛市催生的第一波“奔私”的公募明星經理們也被視為“公募叛逃者”,并由此形成各個門派,攪動私募江湖。
私募是一個門檻很低的行業,相當長時間內處于法律的邊緣地帶。有數據顯示,今年滿“十周歲”的私募機構中,僅僅有星石投資、朱雀投資、淡水泉投資和新價值投資4家機構位列其中。雖說大浪淘沙,也由此可見這十年經歷了怎樣的風雨。
今天的私募江湖,強者恒強,只有極少數所謂“價值投資”的私募機構能給投資者帶來“酒和肉”,追隨者眾。截至2017年6月底,全國百億級私募證券管理人共26家,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地區。這26家百億級私募雖然僅占私募證券管理人數量的0.33%,但總規模達到5035億,占證券類私募總規模的22.08%。
但“價值投資”并不總是意味著“價值”,投資者因為信息不對稱往往難以識別,從長期看不利于我國私募市場持續發展。就像掌門人的所謂“功力”,有時候或許只是一個假象。徐翔也長期號稱“價值投資”,結果案發才發現更多是“內幕交易”,最終鋃鐺入獄。即便信息披露非常充分的美國市場,股票也是高風險投資。
現代金融體系最大的特征就是,承認投資(甚至允許投機)存在風險,但前提是要有透明的參與機制、清晰的風險控制機制,以及嚴格監管制度。有人認為,類似私募這樣幾近投機的行為本來就有很大風險,投資者為其“風險偏好”買單理所應當,但私募不能是一個“黑箱”,令投資者近乎于賭博或“博傻”。從經濟學來講,賭博視為“為了一個不確定的結果下注”(事實上我國當前的私募很大程度上符合這個定義),是為了享受冒險的樂趣而承擔風險,而投資(也包括投機)則是為了風險溢價承擔風險。也就是說,私募同樣需要設置風險厭惡的一系列監管機制。
日前,樂視事件爆出私募基金大面積“觸礁”,這也是在發出警示,我國二級市場還不成熟,“剩者為王”還遠未到笑談“封侯事”的時候。沒有一個包括成熟二級市場在內的完善資本市場,私募的“綠林好漢”們難言是最終的“剩者”,面臨的依然是一個不確定的明天。同時,已經步入“幼學之年”的私募,是該學習一些江湖規矩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