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個月,得益于港股的強勁表現,不少股票私募借道“港股通”實現彎道超車。同時,由于7月期貨市場行情順暢,管理期貨策略基金表現明顯優于上半年,實現逆襲。展望后市,業內人士指出,基于A股風格變化,Alpha策略可能有更好表現。
前7月股票策略私募領跑
統計顯示,截至7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數量突破2萬家,達到20110家,已備案私募基金58734只,管理基金規模9.95萬億元,逼近10萬億元大關。
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2017年前7個月,股票策略領跑私募策略,今年前7個月中位數業績達到2.20%,有業績數據的4926只產品中59.4%錄得正收益。此外,按中位數計,今年前7個月中,固定收益策略收益排名第二,期間錄得業績1.85%,今年前7個月有業績數據的583只產品中73.4%錄得正收益。排名第三的是組合策略,今年前7個月錄得業績1.66%,該策略64%的產品錄得正收益。
具體來看,2017年前7個月,股票策略排名前十席位多數由新銳私募的產品占領,而且前十中有九只產品今年以來業績已經翻倍。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今年以來,港股表現強勁、雄安概念階段性走強及最近有色金屬板塊走強,為排名前十的股票策略產品貢獻了主要收益來源;特別是前十席位當中有五只產品重倉了港股。
優波投資和美港投資的共同合伙人陳龍介紹,其管理的四只產品持倉策略風格趨同,覆蓋金融、地產、制造、消費等板塊。倉位中港股通標的占50%-60%,A股標的占20%-30%,其余為固收或現金類。權益類中股票總數大概有20-30只。擇股方面,其主要選擇各行業最有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談及7月的表現,陳龍表示,銀行、保險和地產板塊貢獻了這段時間的主要業績增長。
方圓天成投資總監郭飛武表示,其管理的天成壹號主要投資于從房地產、銀行、保險板塊中選出來的被市場低估的優質公司,組合中包含5-6只股票,長期持有。該基金收益來源于兩部分:公司本身估值修復,以及“北水南下”資金推升股價。
浙江東拓旗下的東拓三號資管產品基金經理王春秀透露,7月業績由7只個股貢獻,覆蓋房地產服務、鋁電、鋼鐵、有色等板塊。相關個股已經減倉,目前基金在低倉位運行。
不少老牌私募業績持續穩健,可圈可點。淡水泉登記的17只產品今年前7個月錄得平均收益19.45%,除一只產品錄得收益13%,其余收益均位于19%-20%之間。景林投資有數據的兩只產品今年前7個月錄得平均收益19.50%。同期源樂晟作為投資顧問的產品中多數錄得收益超過30%。
管理期貨策略7月逆襲
管理期貨策略同樣值得關注。今年以來,管理期貨策略表現并不理想。以中位數計算,今年前7個月,管理期貨策略僅錄得0.59%的收益。不過,該策略7月的中位數收益卻達到1.15%,出現明顯提升。
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由于6月末商品期貨止跌反彈,并在7月份掀起新一波上漲浪潮,尤其是煤炭、鋼材、有色金屬表現搶眼,因此7月份私募CTA策略收益率出現回升。
“7月以來國內管理期貨策略的私募基金表現明顯優于上半年。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7月以來,國內商品的價格保持著良好的漲勢,由于商品出現趨勢性行情,趨勢跟蹤策略的商品期貨基金業績就會出現較好的增長。”金石期貨分析師黃李強指出。
“7月的行情是今年最順的?!币患覍iT從事商品期貨交易的私募表示,一般來說,行情順暢時CTA策略收益率普遍比較好,而震蕩市一般都是虧錢的。7月,其管理的產品在黑色系的多頭配置中斬獲頗豐,在有色金屬品種上也有較好收獲。
另據今年前7個月管理期貨策略收益排名第一的私募介紹,今年6月中旬以來凈值迅速增長,主要是把握住了有色這波行情。
風格將出現變化
雖然商品期貨及與其關聯性很高的A股周期板塊近期行情波動較大,但展望后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趨勢性行情較難出現。
程小勇表示,雖然黑色系商品屢創新高,但原材料對下游利潤的擠壓也逐漸顯現,只有供應主導的原材料價格漲勢最終會受制于需求端的制約。一些商品在庫存方面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長,甚至翻番,因此商品期貨走勢大概率缺乏類似2016年明顯的主趨勢,波動率過高的行情會影響CTA策略的表現。
金石期貨分析師陳志翔認為,黑色系及相關供給側改革的品種,缺乏下游需求的同步釋放,使得高價向下游傳導困難,未來相關標的將有一輪調整行情。
一家商品私募表示,后市商品料以分化為主。其采取的策略將從7月的單邊操作與對沖結合,轉變為以對沖為主,選擇基本面相關的品種,如螺紋鋼和熱卷等,做強弱對沖。杠桿可能從2-3倍往下降至1倍。
A股方面,上半年“二八分化”局面已出現變化。上海私募因諾資產創始人徐書楠認為,6月中下旬以來,Alpha策略有一個明顯的反轉,收益水平大幅提升,年化收益達到30%左右,這主要得益于市場不再是“二八分化”,而是類似于“五五行情”。因此可以預期Alpha策略下半年會有更好表現。
談及近期創業板反彈,源樂晟副總經理張大同認為,從盈利增長來看,大部分創業板依然存在估值過高的問題,反彈為時尚早,創業板調整到位仍需要時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