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團非常支持PPP,背靠大樹肯定充分利用,但集團未必所有資源都有,且對地方政府來說,有些項目它們很青睞地方企業,尤其是公共服務領域對項目所在市場非常熟悉的企業,央企并不一定適合所有PPP項目,所以不論是否有集團背景,都應該團結更多資源,選擇最合適的一方,以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組合起來,也是管理能力的體現。
近期PPP資產證券化正式落地,全國性PPP資產交易平臺上線將進一步完善交易、退出機制,促進PPP市場加快發展。中信信托業務模式在不斷演變,且各地對PPP的需求非常旺盛。
PPP作為傳統信政合作的轉型方向前景廣闊,且近年來發展速度超預期。13.5萬億,如果能有效切入其中,意味著未來的信托資產規模能上一個新臺階。
發展至今,中信信托PPP經歷了“股+債”、“股+債”+“聯合體”、PPP母基金管理人,俗稱1.0、2.0、3.0多模式變遷,其背后的核心邏輯是突出綜合服務。
與此同時,整個PPP市場也在不斷變化,不再僅是期限長、回報低適合險資進入。隨著項目多樣化,銀行理財、信托計劃、私募基金均有其業務空間。中信信托相關負責人稱,PPP市場正“呈現百花齊放態勢”。
業務模式在不斷演變,從1.0到2.0到3.0。“股+債”+“聯合體”反映了一個核心問題,即PPP需要綜合服務能力。若金融機構在PPP項目中只是單一角色,比如只是提供貸款,那對于地方政府或合作伙伴而言,可能你的價值就不大,可替代性很強。
所以要打造核心能力“綜合服務”。基于信托功能優勢,我們最早以資金角度切入時,非常關注各個環節的資金整合能力,即只要參與,就能安排項目全生命周期的資金進出,這是“股+債”的意義。除資金問題外,還要解決項目的建設、運營,所以提出“+聯合體”,即將PPP相關主體的各方面資源整合在一起,比如中信信托操作的“黃石項目”,資金、建設、運營都在一起,基本涵蓋項目需要各方。否則若差其中一方,項目落地就顯得困難重重。
在PPP幾十萬億市場形成后,底下不同層次的市場會細分出來,呈現百花齊放態勢。但現在很多觀點還停留在PPP就是期限長、成本低,其實時移勢易,市場亦在變化。除了一些項目期限長、利潤低、風險小,適合險資外;有些項目具有經營性和風險性,期限可能沒那么長,如產業園區、污水治理等,可能是銀行理財、家族信托資金進入;一些項目收益更好、風險更大,可能引導信托、私募基金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