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份開始相關監管部門將房地產信托產品由事后報備改為事前報備之后,房地產信托審批流程越來越慢、產品發行數量越來越少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根據用益信托研究中心的統計,8月份房地產信托的成立規模與占比均出現了較明顯的下降。數據顯示,房地產信托發行規模已經從7月份的236.72億元下降至8月份的186.19億元,降幅為21%,占比也從43%降至35%。
不過,從今年1~8月份的數據來看,在各種信托資金投資領域中,成立規模占比最高的依然是房地產信托。1~8月房地產信托的成立規模接近2000億元,占比為45%。
對于房地產信托施行事前報備程序,中航信托的一位人士認為,該政策執行后的效果顯著。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通過延長報備審批的程序周期,以此控制了房地產信托的總體規模。在此過程中,甚至有一些項目因審批周期太長,且沒有確定的回復消息,致使融資企業不得不另找門路。另一方面,相關監管部門在審批過程中要求產品嚴格執行“四三二”政策(即項目四證齊全,項目資本金達到30%,開發商二級以上資質),并嚴防“假股權信托”(實為債權型信托),由此也篩選掉了許多不合格的項目。
此外,中航信托上述人士還表示,由于相關監管部門曾暗示私人銀行不要代銷房地產信托,信托公司多數只能通過自有渠道和第三方渠道來銷售相關產品,這也是致使房地產信托規模驟減的重要原因。
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由于“假股權信托”難以通過審批,目前信托公司只能加強與融資企業的溝通,盡量發行股權類產品,但由于在該類型產品中,信托公司與融資企業同股同權,因此也更容易受到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其兌付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基于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為了順利銷售部分股權類信托產品,信托公司不得不調高其收益率。記者統計中信信托、平安信托、中融信托等幾家發行大戶的數據發現,該類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均有超過20%的趨勢。
以近日中融信托發行的一款鏵融精品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為例,其發行規模為9億元,期限為2.5年,其預測年化收益率達到了20.11%。
中融信托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對記者表示,20.11%的收益率僅是預測收益率,它將隨著項目收益的情況而變化,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固定收益。但是該產品也采取了各種信用增級措施,按照預測,在目前市場情況下,還是可以達到上述收益目標的。